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唱:《逝去的武林》

(2010-12-20 13:10:01)
标签:

武术

文化

分类: 艺术评论

杨光祖

 

虎豹雷音

小的时候,家里穷,但还是读了一点书,似乎以古典居多。上中学的时候,也对文言文最感兴趣,现当代文章只喜欢鲁迅的。现在回想一下,中学语文给我留下的也就这两个东西。真是受益不浅啊。

瑞典人林西莉在《古琴》里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传承极艰难,又极顽强,二千年文化能够在中国完整的保留下来,真了不得。因此,她在书中,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没有担心,总会传下去的,她认为。我想了想,真还是的。

林西莉在1961年来中国学古琴,得遇名师。后来写成了《汉字王国》,和这册《古琴》。读了,总感觉缺点什么,大概她作为外人,还是没有完全进入中国文化的堂奥吧?

最近读了一册奇书《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南海出版社。李仲轩老人口述,徐皓峰整理。当然,这么一册奇书,以我的智商,要一遍读懂,那是不可能的。但就那么只言片语,已经感觉到大自在了。

形意拳属于内家拳,书中说要想功夫深,需用虎豹雷音接引。不过得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方能有此妙用。李仲轩老人当时无法理解,老师唐维禄把他带到寺庙里,轻轻敲了一下钟,悬钟颤响,老师让他把手按在钟面上,说:“就是这样子。”他仍然不解。老师没有办法,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传给我的,你不明白,是你自己明白不了,我没有隐瞒你。

后来,唐维禄又介绍他转投北京尚云祥门下。他有一天又 向尚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那天打雷了告诉你。书中写道:

一天,李仲轩去尚云祥家,见尚云祥坐在院子里用个小布条在逗猫,就坐在一旁。见李仲轩在等,尚云祥逗了几下便不逗了,将猫抱在怀里,闭着眼睛捋着猫毛,似乎在出神。

过了一会儿,忽然说:“你没见过老虎、豹子,我也没见过,可猫你总见过吧?其实聪明人一听虎豹雷音这名字,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尚云祥说,猫跟虎豹是一样的,平时总哼着“嗯”的一股音响个不停。李仲轩从尚云祥手中接过猫,果然听到了猫的体内有“嗯”声在轻微作响,而且抱猫的两手上都有震动。

尚云祥解释,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声来接引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尚云祥最后总结:“所谓雷音也不是打雷的霹雳一声,而是下雨前,天空中隐隐的雷音,似有似无,却很深沉。”然后,示范了哼“嗯”、“嚯”两个音

看完这段话,我也有醍醐贯顶之感,中国的学问就是如此。你没有到一定的程度,讲也没有用,但你到了那个程度,却没有高人指点,你仍然终生为门外汉。

我给学生授课,也是尽量地“接引”,让他们自己去悟,你悟了的是你自己的,你只记住老师讲的,背下来,那是应付考试的,其实,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就像《坛经》说的“迷时师渡,觉时自渡”。

学问,最终还是自己的的好。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真正的学问,不仅改变你的灵魂,而且还改变你的肉体。看虎豹的姿势,那是与豺狼完全不一样的。

 

练的是精气神

人呀,一辈子,不管学什么,都是给自己学的,所以关键是修身养性。

李仲轩一次跟师傅尚云祥出门办事,他时候,尚云祥名气已经很大了。路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打闹,他就停下来看了半天,还蹲下来伸手逗小孩,李仲轩催促他不要耽搁时间。尚云祥起身说:“我练拳一生,还不如这俩小孩。”

李仲轩很是不解。回来的路上,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进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挺令人向往的吗?”

于是想起了老子庄子。想起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想起老子的“赤子”。

也想起了古人说的“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想起了周作人文字的枯涩。郜元宝说,鲁迅文字是青年的,周作人是老人的。

辛弃疾说:天凉好个秋。

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脱离孩子气,说是进步,其实也是衰老,不断向死亡靠拢,不断地丧失元阳之气。因此,读书、习武、学琴,也是孟子说的“求其放心”的过程,不断地“褒光”的过程。庄子说的“心斋”“坐忘”是如此,孟子的“养气”也是如此,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如此。可惜现在的人,太功利了,太要求速成了。

李仲轩老人讲,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的口诀都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弄混乱了,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比武,所以,会出现走火入魔的现象,人说形意拳招邪。这是当年形意拳成为“国术”后,公开传授后留下的弊病。我看李仲轩老人是说到点子上了,庄子的“轮扁斫轮”也讲的是这个道理。我们看《论语》,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是如此。真正的学问不是大教室里、讲演席上能学到的。古人说“师徒传灯,最讲究心心相印”,就是这个道理。

尚云祥说:“形意拳是内家拳,练的是精气神,练功的时候应该把精气神含住,但很多拳师都在练打人,将精气神提起来,一发劲都发出去了,还能不短命?不明白动静有别,身体当然出毛病。”并说:“练武先要气定神闲,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练功时不能有一丝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

说得太好了。我们这个技术化的时代,什么都要“立竿见影”,都要实用,于是,投机之心萌生,诱惑增多,心早就乱了,人也就废了。即便你身居高位,其实仍然是一个废物,全身没有一点东西可以让人有“崇敬之心”。

中国人还是应该学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古人讲“入流”,你只有入了中国文化之流,你才可以成为“上流”,即便成为“末流”,或者“下流”,总比不入流要好一点。而且,作为中国人,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主义,而且必须拿来主义,但一定要清楚,你最后安身立命的还是你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之流。就如一棵大树,不管你长得多高大,你的枝叶吸收了五湖四海的多少营养,你的根必须扎在泥土里。否则,就只能是浮萍而已,永远找不见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中国的文化人,当更要如此!

 

你抱过女人吗

读《逝去的武林》,经常会心一笑,看来触类旁通是有道理的。

李仲轩跟尚云祥学习站桩,尚师要求他双臂前伸,做抱状。他就把力运在双臂上,但怎么都感觉不对劲。尚师在他面前看了一会,忽然问了一句话:“你抱过女人没有?”他一怔,一下就明白了,浑身一松。尚师说:“对了。”这个“抱”字,就说明不是两条胳膊使劲,而是抱进怀里,整个身体都要迎上去。

还有一次,尚师给他说:“练拳如亲嘴。”他解释说,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不同,练拳光练劲不行,身心得起变化。这个“身心得起变化”太关键了。

我近年来给学生讲老庄,也喜欢用男女来做比喻。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我就用恋爱来讲解。你给一个学生讲解什么是爱情,他只能得到一些知识,但还是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只有爱情来了,他们的身心就会变化,那时你不讲,他也懂了。但要给别人说,别人也很难理解。可别人一看你的眼睛,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恋爱了。所以,道,不是讲解的,而是体悟、体会的。古人说“体道”,就是这个道理。黄庭坚的《庄子内篇论》:“庄周内书七篇,法度甚严。彼鲲鹏之大,鸠鴳之细,均为有累于物而不能逍遥。唯体道者,乃能逍遥耳。故作《逍遥游》。”我经常告诉学生,此处“体道”两字最贴切,要多体悟。可愿意体悟者仍寥寥耳。因为,这种授课方式对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的用处,他们要写论文,要混饭碗。我们看一些教授,动不动庄子海德格尔的几十万言,其实与庄子无关,也与海德格尔无关。但他们拿到“实际”的东西了。

现在的大学教学一般都是知识性的传授,要求必须讲清楚,一二三四五,逻辑分明。如果学生听了你的课,蒙蒙沌沌,他们就以为你没有学问。其实,中国文化最讲究的是悟,是直觉。这个才最关键,可以“化”人的。这样培养出的才是“人才”,才是文化人。但我们现在似乎只需要技术员,我们做的是速成的技术培训。大学已经成为了职高和技校了。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一个班的学生太多,像放羊一样,老师根本认不了学生,更谈何教育?

李仲轩老人说,练武术要用整个身体去听。这话太厉害了,看得我一下子怔了。他解释说,常人也有体会,比如第一次拥抱女人时,会感觉非常异样,那就是用整个身体听了一下。以后往往没有这个感觉了,不敏感了。又欢喜又害怕,这是出敏感的状态。他说武术,是要有身体感觉的,必须老师亲自传授,看书是没有多少用的。只有入门了,看书才有作用。其实,所有的学问,都是如此,必须自己悟出来,用你全部的身心去悟出来。否则,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用处的。这就是岳飞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李仲轩说:“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

 

20101219于兰州黄河之滨

(兰州安宁区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  730070

刊《兰州文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