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点滴
(2010-11-14 21:40:29)
标签:
王阳明传习录点滴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杨光祖
断断续续用了二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在老家,在火车上,在家里,在上课的间隙,总之利用一些时间的空白,一点一点地读完了。感觉有一种力量,在自己的体内生长,像一颗种子洒在了土壤里,湿润而富有生机。不过,很多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消化,但只要有了种子,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先摘录一点自己的心得,以飨同好。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讲“致良知”,后来只讲“良知”。而良知是什么?他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又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而我们的学术体系里,现在只需要“语言上转说”。所谓概念思维,也还是好的。怕就怕在连概念思维都没有,只是一堆糨糊。他又说“天即良知也”,“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这些东西,放到现在,都已经过时。因为我们已经不需要“良知”了。我们只需要“学术”这个工具,用它换来“人欲”所需要的“外在之物”。
心,是个什么物件?良知,又是个什么玩意?恐怕没有几人知道了。
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
现在的学术,只需要借来别人的,用了即丢。自家经历,那是太老土了。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老调长弹,却难以做到。试问当下学人,有几人可以精熟一部经典?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王阳明心学,如果用一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一。在朱熹那里可能是“二”,他这里一开始就是:一。心即理、知行合一、天理即人欲、道问学即尊德性、心外无物……
让人想起了禅宗。
这需要上上根慧。
一般的人,只会走火入魔。
2010年11月15日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