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暗中发光的声音

(2010-10-16 20:49:35)
标签:

文化

分类: 日志

朋友说,汉语写作必须要进入汉语,鲁迅就是进入汉语的作家。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只是一些观念,那非常可怕。观念人人有,可思想只有从文字产生。那时在书立方的咖啡馆里,他说的这一番话;当时那个隔间,很幽深,很清净。

我不由得想了许多,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是”一个作家,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或别的什么家,首先的不就是他的文字,他的语言吗?如果他的文字与他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文字没有生理与心理的疼痛感,那他这个作家就值得怀疑!

作家“是”作家,这个“是”,首先就是他与语言、与文字的这种感觉。

诗人保罗·策兰说:“它(语言)必须穿过它自己的无回应,必须穿过可怕的沉默,穿过千百重死亡言辞的黑暗。它径直穿过并对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它只是穿过它。它穿过这一切并重新展露自己。”这就要求作家进入母语,进入母语深处。

王家新《词语》中写道:“你只有更深地进入到文字的黑暗中,才有可能得到它的庇护:在把你本身吞食掉之后。”“甚至诗歌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那在黑暗中发光的声音的种子。”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来看,它的总体成就还是有限的。至少在引领二十世纪文学潮流方面,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走在前面。(《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6期与葛浩文的访谈)

美国中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说,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连作家自己都不太清楚要走向何方。我认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声音。

这里葛浩文提到的“声音”,我觉得很到位。这就牵扯到汉语的写作问题,文字,不仅是表意,它还有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这个声音,尤其属于作家的这个文字的声音,那文字就没有生命,与作家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能把这个“声音”理解成“观念”,中国作家多的是“观念”,可是少的是文字的声音,那种天籁之音。

葛浩文说自己的文学感觉太差,所以文学批评做得不好。得承认这个,不行就不行,于是他去翻译,那是他行的。看了他们的这个访谈,我倒喜欢上这个葛浩文了。起码他真诚。文字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作家的生理有关,与生命有关,也与心理有关,说到底,它与一个作家的最根本的命脉相连。

我曾经说,一个普通话说得很好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绝对不会太好,因为他是无根的。语言与土地是血肉相联的。历史上的很多大作家都是口吃,或南腔北调,因为他们与土地在一起。

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

黄宾虹说:“综神、妙、能之长,擅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之习;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

恽香山题画云:“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

这里的“寻常人”,大可玩味。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2010年1月8日于兰州

3月22日修改

 刊2010年11月08日 《定西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前辈风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