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2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爷爷的小曲

(2010-09-29 09:20: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杨光祖 

我的老家在通渭,素以“陇中之苦甲天下”而闻名,但也以“书画艺术之乡”驰名远近。这里一直有着顽强的书画传统,书画作为中国的高雅文化,却在这贫瘠而沟壑纵横的山乡盛开,就连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先生都忍不住为它写下了名文《通渭人家》。其实,这里除了书画,还有源远流长的民间小曲。

在通渭众多的小曲艺人中,我的爷爷杨润泽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还是比较有名气和实力的一位。我现在收藏的爷爷小曲磁带就有好几盘,闲下来也会听一听;2003年弟弟还专门录了几盘光碟,既有声音又有图象。可是,让我遗憾的是这些磁带、光盘都是我们自己随便录的,质量都不好。今年我从老家购得一碟,是魏文清他们唱的,画面、声音都很好。相比之下,心里甚为不安,觉得有愧于爷爷。

爷爷从小爱好小曲,对《伯牙抚琴》《刺目劝学》《下四川》《李元贵卖水》等传统曲目,辛勤揣摩,苦练几十年,终于老有所成,能熟练演唱上百首小曲,深受附近乡民喜欢,也被收录进几家民间艺术手册里。1980年代中期,在县上春节演唱时,有些好家录成磁带,在县内流传。那些年,我随爷爷演出,经常看他唱个半宿,甚至整夜整夜的。他对艺术的执着让我很感动。爷爷的小曲都抄在数十本发黄的宣纸册里,竖排繁体。爷爷小时上过私塾,能背一些《论语》,算有文化的人。我小时候也给爷爷抄过小曲,那当然是简体字。

岁月不居,转眼爷爷已步入八十高龄。小曲唱不动了,想传授给儿孙。可儿孙自有儿孙业,忙得不亦乐乎,居然没有人学。这让爷爷很伤感了好几年。但看到一大家子人,如今都有事业,在全国各地工作。他的伤感也如轻风拂过树梢,瞬间流失了。唯一的安慰就是自己闲暇之时,坐在热炕头上,轻声哼唱那些熟悉的带着自己体温的小曲。

去年11月,父亲有病,我回家看护,抽空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爷奶虽都80多了,但身体健康,我作为长孙,心情当然是非常愉快的。当爷爷看到我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就很心疼地说:“你累了吧?”那慈祥的眼神不由人不怦然心动。我走的时候,爷爷奶奶一直送到村口,我的心里是很难受的。

回到兰州后,我让儿子给爷爷打了一个电话。儿子8岁,学二胡才1年多。爷爷在电话那头说:“村村,过年回家拿上二胡,你拉我唱。”我当时一笑,也仅是一笑而已,并没有放到心里去。转瞬到了岁末,我们在兰州过年,没有回老家。正月初一我让孩子给他太爷太太拜年,爷爷又在电话里说:“村村,二胡拉着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又一次说:“二胡一定要拉好!”在那一刻,我才真正认识到通渭小曲对我爷爷的重要性。

 

2006年2月20日写于兰州

刊《甘肃日报》2006年3月3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