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2022-12-01 13:57: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漫漫长路 |
2022年12月1日 顺德 阴天
没想到,就这样过了三年。从2019年12月1日第一个可追溯的新冠感染者开始,到今天正好整整三年。这三年间,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后面的人心惶惶,再到众志成城,然后是习以为常,最后是身心疲惫。如今,在众多的摇摆与纠结之间,国内防疫突然转弯,大家都有点措不及防,既有如释重负,也有如履薄冰。
虽然病毒依然在那里,疫情也不是结束了,但是转折点已来,这是大家的共识。三年了,病毒在变化,时势也在变化,我们都知道以国家意志来对抗自然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倾国之力来防范病毒传播这么久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都相信疫情会结束,只是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走出来;我们都明白要与病毒共存,那么总会有一天是要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我们能做的,不是鸵鸟般躲起来,而是要身体和心理都做好准备。如今,经历了三年的严防死守,可能已经是时候了,也许尝试之后结果并不如意,那么我们再调整便是,但是现在我们要迈出这勇敢的第一步了。这是自上而下的决心,也是自下而上的诉求。
三年前,排除万难的回国,那时对我们的选择是充满信心的。三年后,国外已经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依然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很多人问我是否后悔回来?我想,不后悔吧。从目前来看,之前的防疫策略的确是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的,只是现在需要因时制宜地做出改变,正确的东西不代表永远正确。而在国外生活的友人们,他们今天的自由也是经历了与病毒遭遇而换来的。选择不同,结局可能殊途同归,要经历的谁也躲不掉就是了。
今天看到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作者说在第三年行将结束的时候,有点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接受了这一切,把它当做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上,整整三年的生活完全围绕抗疫一个主题展开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每天应该还应该有点别的什么事情去关注,有点别的什么事情去思考。不能紧紧盯着疫情不放,否则它就会逐渐扩张,最后遮天蔽日。作者表示在第一年就是那么盯着看,结果除了损失了一年什么都没得到。疫情并未因此而得到了缓解,他的精神也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只是在等待中时时刻刻遭受焦虑的煎熬。作者鼓励大家稍微把目光挪开一点,看看别处。总是盯着一个地方去看,会形成所谓的隧道视野。所以在无尽的等待之中,我们还可以做点别的,而不是叹息。
这让我想起一个好朋友,当初从菲律宾离开,很多人都选择回到自己的国家,而她却逆向思维,选择前往当时情况最严峻的美国,以申请读书的名义,后来还把女儿接到了美国。然后疫情三年,她把书读完了,今年毕业了开始工作了;也重新觅得良人,去年底订婚今年结婚了;女儿也在美国上学生活了,爱上了排球和滑雪,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对比我们这裹足不前的三年,她这三年实在是完成了太多事情,佩服她的勇气与智慧,实在是干得漂亮!
今天之后,不知道我们还会经历什么。对与错,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也许要再过十年,回过头再来看,可能人们才能意识到今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那些在惊慌和焦虑中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在自己坚信和捍卫之后很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所有今天自己深信不疑的一切,所有今天自己认定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在未来可能未必还是如此。
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作为普通人的我,只是觉得早餐可以去吃一碟热腾腾的肠粉,傍晚可以安坐在咖啡店里喝一杯温暖的咖啡,这些琐碎日常是最美好的人间烟火。三年来,看一场电影,与朋友欢聚,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人生小事变得那么的不容易,疫情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都说回不去2019,却又都想恢复往昔的自由自在,那么,就让我们摸石头过河吧,生活终究是要往前走的。
前一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后一篇:《天才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