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先生英文简传(翁文灏撰)介绍
(2021-08-03 17:26:53)
标签:
历史 |
分类: 地学综合资讯 |
1887年,丁文江出生于江苏省秦兴区黄桥村。他的聪慧很早就为人注意,因为他在十三岁时在第一次毕业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试卷中,他雄辩地写下了汉武帝在西南地区开发中成就。这种对西南地区的特殊兴趣似乎预示了他后来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和邻近省份的地质工作。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年轻一代迫切渴望出国留学,目的是为了在本国从事重要工作接受必要的培训。 丁于 1902 年前往日本,对居留日本的一群中国人士正在准备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兴趣。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中国更需要拥有技术知识的人才促进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他积极努力并获得成功,于 1904 年抵达英国。在语言和通识课程上经过勤奋学习,于 1907 年成功地被格拉斯哥大学地质系录取,与 J. W. Gregory 教授一起工作。 在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之前,他于 1906-1907 年在欧洲大陆旅行,他因此熟悉了法语和德语。
1911年他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回国,抵达越南西贡,并在云南、贵州和湖南省旅行,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和地质特征。以后他在该地区开展了更多工作。
1912年,丁文江在上海一所中学教生物学,写了一本很好的动物学教科书。 不久,他受到(某)部委邀请,……
下略......
注:丁文江先生的英文传记或简介,至少有4种:《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an)上曾发表过翁文灏(Wong Wen-hao)先生1936和1937写的 V. K. Ting
Biographical Note;
V.K. TING
Biographical Note
By
WONG WEN-HAO
V. K. Ting was born in 1887 at Huangchiao village, Taihsing district, Kiangsu province. His intelligence was early noticed as he has received excellent marks at the first graduate examination at the age of thirteen years. In the examination paper he wrote eloquently 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Han Wu-ti in developing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China. This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seemed to have been prophetic for his later geological work which was chiefly concentrated in Yunnan, Kueichow and neighbouring province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China earnestly desired to study abroad with the intention of getting the necessary training for the important work in this country. Ting went to Japan in 1902 and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which was being prepared by a group of Chinese residents. He shortly realized, however, that China more seriously needed me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who would help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He tried hard and succeeded in reaching England in 1904. After diligent and successful work in language and general education he was admitted in 1907 to the geological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to work with Prof. J. W. Gregory. Before entering Glasgow University he travelled on the continent of Europe in 1906-1907 when he became familiar with French and German languages.
In 1912 Ting taught biology in a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 and wrote a good text-book of zoology. He was soon invited by the Ministry……
附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68721.html
按:这篇稿子2011年发布在“黄桥在线”(丁文江是江苏泰兴黄桥镇人),现在网络上竟然搜不到了,尽管通过进入论坛还能看到。本人上篇博文写到“拜谒丁文江先生墓地记”,这篇算后续或者补充读物吧,不是本人的研究,是一篇译稿。今天翻看《中国之前的中国: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马思中、陈星灿编著),从该书取丁文江的一张名片及丁文江、翁文灏致瑞典委员会关于支持安特生( Andersson)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函作为插图,特此致谢。
附3:http://news.hnr.cn/jctj/201609/t20160921_2711180.html?re_x_page=1603276800
丁文江的英文简历
2016年09月21日 来源:新华网
或许,当年的中国地质学界同仁们一致认为,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用专业成就、科学成果的持续涌现来祭奠这位中国地质学先行者,才是最好的纪念吧。
今年5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1套4枚,中国地质学开拓者、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1887—1936)终于登上“国家名片”,可为更多的国人所知晓。
诚然,在近现代名人中,丁氏之名并不特别显耀,于后世公众而言似乎还谈不上“著名”二字。就拿与他同年逝世的鲁迅(1881—1936)来做比较,知鲁迅者数以亿计,知丁文江者恐怕仅以百千计。总之,在中国公共文化圈层里,理工科领域名人的知名度,着实大大落后于文艺领域名人的知名度罢。
1936年1月5日,正值盛年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湖南长沙勘探煤矿期间,因煤气中毒逝世。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氏英年早逝的消息传来,当时社会各界为之震动,颇为之痛惜。但因时局动荡、抗战军兴,学术界知识界均无暇他顾,对丁氏的纪念活动也并不特别隆重,仅仅局限在地质学界小范围内;其后,便是一片冷寂。除胡适在1950年代匆匆写就《丁文江的传记》以慰追思之情,以及偶有几篇零星忆述文章之外,“丁文江”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
近年来,丁文江的传记及同时代学者相关忆述文章,渐有结集出版,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其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但这些出版物,无一例外的忽略了一篇重要文章,那就是翁文灏(1889—1971)写的丁文江简历。该文用英文写成,于丁文江逝世当年撰写,应是最早的、最简明的丁文江传记。且该文完稿后,迅即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六卷之上,是该刊物当期“丁文江先生纪念册”的主题文章,也应当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发起纪念的文章。这篇简历,理当受到相当关注,也应引起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但因其英文撰成,又尚未译介,故知者不多。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地质学会及其创办的专业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的历史概况。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及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章鸿钊(1877—1951)、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美国)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章鸿钊为首任会长。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我国最早的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就于1910年发表在该会首期地学杂志之上。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后,于1922年创办专业期刊《中国地质学会志》,刊物为年刊,每年一卷;个别年份两年合一卷,第十六卷“丁文江纪念册”即为1936年与1937年两年合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六卷中,与翁文灏写的英文版丁文江传记同时发表的,还有一副首任会长章鸿钊的挽联,联曰:
认责任内无处可放松,治学然治事亦然,识君以来始信自强在不息
数交游中惟真最难得,能让易能争非易,从今而后几疑直道与偕亡
在君先生千古
弟章鸿钊拜挽
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同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拓者;在同一卷《中国地质学会志》中,三人以这样的方式最后一次聚首,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丁文江逝世80年后,如今抚读这一卷《中国地质学会志》,但见1个页面遗像、1个页面的挽联、11个页面的英文版简历,就构成了一册极其简约的“丁文江纪念册”。而在这些页面之后,则是煌煌大观、400余页的专业论文多篇(包括一篇丁氏遗作)及各式图表。或许,当年的中国地质学界同仁们一致认为,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用专业成就、科学成果的持续涌现来祭奠这位中国地质学先行者,才是最好的纪念吧。我想,这正是专业精神的体现,更是科学精神所在罢。
[1] 江蘇省秦兴县黄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