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憨读史】之九:春秋历史的另类思考

标签:
老憨读史之九 |
分类: 老憨读史专辑 |
为什么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要互相征战争霸?齐桓公为何率先称霸又迅速衰落?是什么主宰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忠臣君子的命运是不是一定要比奸臣小人好些?……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哲学思考,也总会与现实进行比对。然而,历史总是扑朔迷离,哲学有点晦涩难懂,唯有现实鲜活而生动。
正所谓“万法归宗”,同样的历史现象,宗教有宗教的解释,哲学有哲学的回答,即使用中国的阴阳八卦,听起来也有点道理。从武王伐纣一统天下,到平王东迁列国争霸,是“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是“因果报应”的历史果报?是“天人合一”的重新选择?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似乎一切都在圣人、神人、伟人的掌控之中,一切都在冥冥中注定,一切都在苍天下兴替。
站在新的历史端口,经常会有一种庆幸感。我们庆幸不是司马迁,司马迁只看到了《春秋》《左传》;我们也庆幸不是班固,班固只看到了《史记》以及之前的文献……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二十四史,而是二十五史甚至二十六、二十七史,而如果往后看,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我们,竟然如此渺小和短暂。
齐桓公问:王者何贵? [1]
屈原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2]
陈胜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
君有君的关注,臣有臣的反思,民有民的觉醒。所谓历史,就是君、臣、民的角色转化和互相斗争。
回到开篇第一问,为什么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要互相征战争霸?说白了,就是因为诸侯国都看到了周王朝的衰落,都想取而代之,都想当王!因此,无缘无故的杀戮、争斗、战争纷纷四起,春秋战国史就是一部列强争霸史,就是打着种种旗号、名目、幌子的掠夺和屠杀,难怪孔子说“春秋无义战”!
面对礼崩乐坏、生灵涂炭,最早觉醒的往往是士人阶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知识分子。
为此,孔子开出的药方是“克己复礼”,希望“君臣父子夫妇”等各守其道,恢复周朝的礼制和秩序。
孟子打出了“仁义”的旗帜,宣传“仁者无敌”,只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对于那些王朝贵族来讲,没有比权力更诱人的东西了。
智慧无比的老子在当时世人的眼里大概也就是一个守旧古板的老古董,他写的《道德经》如同一位苦口婆心告诫王侯贵人的智慧老人,可惜他的“为而不争”理论在那些权贵看来就是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今天尊为的圣人在当时仅仅是一介老朽书生。
然而,历史真相似乎更加残酷。君不见讲究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并没有因为讲“德”而在战场获胜,他的仁义之师在楚国的铁蹄下竟然一文不值,泓水之战 [4] 的惨败不仅揉碎了他争霸的美梦,而且还重伤致死,留下了贻笑千年的耻辱。
而叱咤风云四十多年的齐桓公,虽然登上了“霸主”的宝座,但是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等一班贤臣死后,顷刻间众叛亲离,大厦将倾。有管仲则霸天下,无管仲则死深宫,不也哀哉?!屈原都纳闷“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5] ”,为何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会被活活饿死、争霸不久的齐国能迅速衰落呢?
有贤则霸,无贤则死。大概这是对齐桓公最好的注解。而齐桓公能得管鲍,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求贤若渴,而是他实在运气太好。他爹偏偏把看不上眼的鲍叔牙给他当师傅,而鲍叔牙偏偏和管仲是好朋友,而管仲又真有振兴齐国的志向和才华,所以,鲍叔牙成就了管仲,管仲成就了齐桓公。而对于齐桓公来说,有管仲尊称霸主,没管仲沦为小白。一旦管仲死后,他就迅速被小人包围和控制,最终惨死深宫。于是,就有人问,为什么管仲不为齐国培养选拔后备人才?其实,历史总是具体的,假设总是苍白的,你能说易牙、竖貂、卫开方不是人才?而如果这些人一直在齐桓公身边,还能有什么贤才能入小白的法眼?真所谓“天作孽有可违,人作孽,不可活”,齐桓公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因此,不必说齐桓不智慧,不必说管仲死太早,也不必说小人识破晚,所有的一切,都如那款当今的电子游戏,任凭你的角色多么强悍厉害,都经不住后台程序员的几个代码。每个人,都是某个阶段历史前台的表演者,无论什么角色,无论多大本事,都会在历史的洪流中灰飞烟灭。
那么,主宰历史规律的“后台程序员”是谁?这和齐桓公“王者何贵”的问题殊途同归。管仲说要贵“天”,于是, “桓公仰而视天”,管仲又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我们的古人多么伟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百姓是天的道理,就明白了“人心向背”重要,这就是中国智慧,这就是历史规律。
说到历史规律,善良的人总喜欢推演“因果报应”,总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遗憾的是,历史现实经常有“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子孙全”的残酷,一切的一切,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那为何还要说什么“德”?说什么君子小人?有德称君子,君子做事;非德叫小人,小人作乐。在人类社会的管理体系中,自古以来治理阶层处于核心位置,大至一国之王,小到一家之长,都需要有人为他做事,有人帮他享乐。比如齐桓公,假如没有管仲鲍叔牙,他就不能称霸,可是如果没有易牙竖貂卫开方,他就无法感到称霸的快乐。
为什么君子一般斗不过小人?一来,因为君子和小人脸上没有标签,做君主的一般都是大难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二来,小人一般比君子更加受到宠幸,因此君主很难了解君子的全部想法;三是,君子成天琢磨怎么做事,小人时时琢磨如何讨好君王,因此,自古以来君子轻易不敢斗小人,也斗不过小人。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这也是历史对后人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