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憨读史】之八:齐国“三贵”辨忠奸

(2018-07-08 14:00:07)
标签:

老憨读史

之八

分类: 老憨读史专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匪夷所思甚至充满怀疑,比如说春秋齐桓公时期被称为齐国“三贵”的竖貂、易牙和卫开方,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副奸诈的小人形象,可是仔细分析,发现他们为何能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跟前受宠四十多年?为何又能在管仲、鲍叔牙、宁戚、隰朋等一班贤臣眼皮底下隐忍四十多年?而他们又是怎样从一名“不爱其身、不爱其子、不爱其亲、只爱其君”的“忠臣”蜕变成无情无义、忤逆不孝的奸佞小人的呢?

竖貂,不爱其身

竖貂这个人本来是齐桓公跟前的一个贴身童仆。大概随着年龄长大,他就不允许进入内宫了,为了方便进出往来,他竟自行阉割,受到了齐桓公的怜爱和宠幸,成为了不离左右的宦官。因此,历史文献中对他的称呼很多,有竖貂、寺人貂,竖刁,竖刀等,这些名字其实都是说他自宫这个事情,阉割就是去竖,寺人就是宦官,竖刀就是自行去势,因此,很多人说竖貂是宦官的始祖,后来的太监被尊称“寺人”“侍人”,也被蔑称“阉竖”,大概都与这个有点关系。

大概竖貂是一个出身贫苦的人,要不怎会很小就被父母送到达官贵人家里做幸童?他虽然受到了齐桓公的宠爱,但如果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话,他残缺的身体必然对他后来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受到过很多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因此,以现代心理学分析看,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他内心经历的痛苦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他会有一种从“受宠”到“报复”、从低三下四到作威作福的人格分裂倾向。

在《左传》的零星记载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记录:“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1] ”,说齐国的寺人貂开始在多鱼这个地方泄漏了军事机密,这句话说明,竖貂后来泄露过很多军事机密,这只是刚刚开始。同时也说明他这个时候已经对齐桓公以及齐国有了背叛倾向,他通过出售或者泄露军事机密偷偷伺机报复,这只是被记载于史的其中之一。

大概从此,竖貂就从不爱其身的“忠臣”变成了伺机作乱的“奸臣”。

易牙,不爱其子

易牙是一名厨师,传说是现在鲁菜的创始人,被尊为“庖厨祖师”。他的姓氏无从考究,只知道名巫,字易牙,因为古代把掌管宰杀烹饪的人称为雍人,因此,一些历史文献中又叫他“雍巫”。

作为一名庖厨,易牙具有辨别味道的惊人能力,“易牙淄渑”的典故就出自《列子说符》[2] ,说把淄水和渑水这两条河流打来的水混合起来让易牙都品尝,他都能分辨出来。同时,易牙还有精湛的厨艺技术,我们经常讲“众口难调”,易牙却可以调和众味,以至于孟子都说“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3] ”,说讲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于易牙。可见,当时很多人喜欢易牙的调味,也说明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庖厨。

《左传》记载[4] :“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易牙从一名庖厨到成为齐桓公的宠臣,走的也是所谓的“夫人路线”。一开始,易牙是是给齐桓公的妾夫人卫共姬做厨,后来通过寺人貂的关系,又把美食送给了齐桓公,这才受到了宠幸。有一次,齐桓公和易牙开玩笑说:“我几乎尝遍了各种鸟兽虫鱼的味道,唯一不知道的就是人肉滋味”。当天中午,易牙就为齐桓公做了一盘蒸肉,嫩的像乳羊一样,非常甘美,齐桓公吃完后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如此好吃!”易牙跪下说:“这就是人肉!”齐桓公大吃一惊,问道:“从哪儿得来的?”易牙回答说:“我的长子三岁了,我听说忠于君王的人,没有自己的家,君王说没有吃过人肉,我就把儿子杀了让君王品尝。” 自此之后,齐桓公愈加宠信易牙。这就是“易牙烹子”的故事。

作为一名王室庖厨,易牙应该也是很不容易的,察言观色是他在那个环境中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是他职责职业的必然要求。他不仅要满足齐桓公及其宠幸宫眷的口味,而且在齐桓公“九合诸侯”的过程中,每次诸侯峰会之后都必然要有一次盛大的饭局,可以想象作为首席庖厨的易牙,虽然他的讨好媚上形象君子所不齿,但他的付出是很辛苦的。

那么,易牙为什么会参与到后来的宫廷斗争里?《左传》透漏出了几条信息,一是易牙一开始是受宠于齐桓公宠幸的卫共姬,后来又通过竖貂推荐给了齐桓公,说明易牙和卫共姬有知遇之恩;二是卫共姬的儿子武孟即公子无亏[5] ,在易牙和竖貂的努力下“公许之立武孟”,最终他们说服齐桓公同意把公子无亏立为嗣君,说明当时卫共姬、易牙、竖貂以及公子无亏已经结成了政治利益同盟;三是齐桓公死后,“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这三条线索叙述的事件是互相关联的,至少说明易牙参与后来的宫廷斗争有两个原因:一是主动参与,讨好齐桓公就是为了最终让卫共姬的儿子公子无亏做齐候,只不过是四十多年有管仲鲍叔牙等贤臣辅助一直没机会;二是被动参与,出于对卫共姬、竖貂等人的威逼利诱而变节背叛齐桓公。

仔细想想,倘不是卷入这次政治纷争,“烹子适君”的易牙会不会是以“忠君者,不有其家”而闻名于世的忠臣呢?

开方,不爱其亲

大概因为齐桓公的母亲是卫国人,所以他似乎对卫国情有独钟,宠幸的夫人中有两位卫姬[6] ,宠幸的近臣中有来自卫国的公子开方。

说起来,这个卫开方还是齐桓公姐姐宣姜的曾孙,当年宣姜本来是要嫁给卫宣公的儿子急子的,结果卫宣公见宣姜漂亮就纳为夫人,生下了后来的卫惠公朔,卫惠公又生下后来养鹤亡国的卫懿公,而卫开方就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因为羡慕当时齐国的强大,就放弃在卫国做国储的机会,成为了齐桓公跟前的一名宠臣,而且连续十五年不回去看望自己的亲人,被齐桓公认为是“爱己胜亲”。

在现有的历史资料中,《史记》《左传》《管子》《吕氏春秋》等都对卫开方有零星记载,其中以《管子》的记载略微详尽。《管子》小匡中有这样一段管仲对卫开方评价的文字:“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请使游于卫,以结交焉”,说明卫开方既聪明灵活又坚持原则,敢说敢干,是一个做外交的人才,得到了管仲的认可,因此被推荐出使卫国,以改善齐国和卫国的关系。

在《管子》小称中,还讲到了齐桓公死前和一个宫女的对话,齐桓公说“吾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其故何也?”妇人对曰:“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矣。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齐桓公说他又饥又渴,为啥得不到呢?宫女告诉他,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了。公子开方已把七百多社的土地和人口送给卫国了。所以吃的东西得不到了。这里透漏出一个信息,就是卫开方后来不仅参与了齐国的动乱,还把齐国的土地和人口送给了卫国,那么,卫开方是不是卫国打入齐国的一个“间谍”呢?

关于卫开方的记载,《史记》在齐太公世家还补充了一笔,说“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这已经是公元前633年也就是齐桓公死了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被竖貂和易牙扶上君位的公子无亏继位三个月就被杀死而由齐孝公继位,十年后卫开方又杀死了齐孝公的儿子拥立起了齐桓公的又一个儿子潘,这就是齐昭公。

在齐桓公时期的齐国“三贵”中,竖貂、易牙在齐桓公死后就名不见经传,唯独卫开方又参与了齐桓公儿子的夺权斗争,并成功把齐昭公送上君位,足见其政治生命力之强和对齐国的重要影响。

不爱其君,谁之过?

公元前643年十月初七,英雄一世的齐桓公在权臣和儿子们的争战中孤独地死去,他的尸体在床上放了整整67天,尸体爬满蛆虫以至爬出门外。直到当年十二月公子无亏即位后才装棺并向各国报丧。

而早在齐桓公去世的两年前,已经病重的相国管仲就提醒齐桓公[7] 要远离竖貂、易牙和卫开方。他说易牙杀子以适君、竖貂自宫以适君、卫开方背亲以适君均“非人情”,告诫齐桓公对这三人不能任用、不能接近、不能亲信。可是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还是继续亲近任用这三人,最终死的很惨并导致齐国迅速衰落,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内乱之中。

为此,吕不韦在《吕氏春秋》览·先识览中就指责齐桓公智慧不及。他说:“此不卒听管仲之言,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见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吕不韦认为齐桓公不能始终听从管忡的话,不是因为他轻视灾难、厌恶管仲,而是智力不及,无法知道管仲的话是对的。正因为无法知道,所以不采纳管仲的忠言,反而亲近自己所宠信的那几个小人。

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则在《管仲论》中以非常犀利的语言指责管仲,他说:“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他认为管仲没有为齐国发现和培养人才,也没有阻止齐桓公任用这些小人。

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来看,在齐桓公之后的这两千多年中,又发生过多少小人得志的类似事情?即使到了现在,大概也无法避免。作为叱咤政坛四十多年的齐桓公,有什么人能逃过他的慧眼?在他看来,如果“不爱其身、不爱其子、不爱其亲”的这三个人都不能信任,谁还能信任?而对具有雄韬伟略的管仲而言,他对不合人情的“三贵”仅仅是直觉的怀疑和推断,如果他以此而罢免甚至杀死齐桓公宠爱的近臣,他还自身能保吗?

历史不能假设,但人们却喜欢假设。假如竖貂、易牙、卫开方对齐桓公能善始善终,那么他们会不会以“忠贞无私”而流芳百世呢?其实,所谓君子忠臣只不过是默默耕耘不多问收获罢了,而竖貂、易牙、卫开方他们却始终在算计着自己的投资回报,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露出狐狸的尾巴。

在社会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曾经的忠臣奸臣还是君子小人,在其一生中都不会是一成不变或者永远确定的常量,相反,随着时势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都会成为不可预测甚至不能确定的变量。唯有科学的制度、合理的机制、公正的规则能让他们保持预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成为忠臣的防腐剂、奸臣的还魂丸、君子的保护伞、小人的紧箍咒!

愿天道常与善人!

http://s7/bmiddle/001YUzeVzy7lRZdRJK626&690


[1] 自《左传》僖公二年。

[2] 《列子说符》中记载: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3] 《孟子告子上》:“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

[4] 自《左传》僖公十七年

[5] 《史记》记载为无诡,左传记载为无亏。

[6]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

[7] 《史记》齐太公世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