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第一山-虎丘
虎丘周边的水乡景色
苏轼云:“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没有人会让憾事发生,况且人家都已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了,就冲着这稀奇事都得去看看啊。
苏州不算是大城市,虎丘距离城区中心也不过五六公里,从城内可以很轻松的到达。算来虎丘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与苏州古城一样悠久。
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是吴王阖闾的离宫。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而死,子夫差将其葬于此,后有白虎盘踞三日,故名。《史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
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皇嬴政、东吴孙权,都曾到此探宝求剑,结果一无所获。

二仙亭与虎丘塔

虎丘内的各色石刻,每秒至极
虎丘基本上传承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园子不大,但却充满景致,尤其是虎丘塔矗立山巅,显得更是古趣盎然,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美名。
六朝时期,虎丘作为帝王陵寝已成为游览胜地,并建有佛塔成为佛教圣地,逐渐形成了东西二寺。
唐朝时,为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可那时的虎丘,虽然离城不远,但苦于没有大路与河流可通,游人要从田间阡陌中穿行,如遇风雨还要涉水。不便的交通状况,直到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才得以解决。

虎丘塔
白居易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更是情有独钟,他倡导百姓在阊门至虎丘之间挖了条山塘河,并在沿河两岸植种桃李。这就是所谓的“七里山塘”。这个过程在上一篇博客里已有说明,可点击查看。此后一千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一直是从苏州城去虎丘的必经之路。
可怜唐武宗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当时的虎丘东西二寺片瓦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重新获得认可,虎丘山寺得以重建,二寺合为一寺,并从山下迁到了山上,初步形成了现在的虎丘格局。
北宋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此后的虎丘,一直作为佛教圣地得到游人珍视。

冬日的虎丘园内
虎丘的建筑因地制宜,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协调,配合塔、殿、桥、亭、楼、阁、墓等,相互巧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春秋、五代、唐宋、元明清,逐渐演变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气质。
信步虎丘,无论何处都能看到高高的云岩寺塔。塔已倾斜,但经过专家的加固之后,这到成了独特的风景,誉为“中国第一斜塔”。
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在江南地区属于始祖级古建筑。历史上的,塔经过多次火灾,以致都无人知道它原本的高度,现残高48米,直耸云霄。塔前存有两座山门,为元代建筑。1961年,云岩寺塔及二山门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外,水道相通


山塘成就了虎丘的畅通交通,也成就了自己
于我而言,虎丘是个值得仔细凭吊的地方,如果是游人再少些的话,可以找个平台坐下,细细的欣赏这美妙的地方。
这个不算寒冷的冬季,有阳光的照射,让这里更是充满生机。残留的绿野伴着初生的嫩芽,翠绿的剑池映着双井桥的倒影,我坐在高处,试图看看这池水的深度,不想也有些害怕。
游人都是欢乐的,园子里一点也没有冬天的景象。这个快乐的日子,我回望千古,依然能感受那亘古的风,吹拂着面庞。

虎丘外的小摊上,一个漂亮的娃娃

虽是冬日,园内依然绿色遍地

虎丘内,古迹众多,一些古塔古亭至今令人向往

巨大的虎字

入解脱门,得宽容心

池中的“点头石”

旷代风流,非虎丘不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