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仁寺·大雄殿(2012.5.2摄)
空得一日,西安城里没什么我想去的地方。遂决定亲往陕甘边境的长武县,那里有一座存疑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昭仁寺·大雄殿。
对于这座建筑的历史渊源,我是看不出什么的。但无论其是否真为唐构(此处仅指木构),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木结构建筑,仍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也期望更多的人关注昭仁寺大雄殿,更好的爱护它。

昭仁寺·大雄殿

因镜头原因,只能从两侧拍摄
去长武县,要在西安城西客运站坐车。城西客运站附近有一处新建的人文景点:丝绸群雕。标志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此去的长武县,正是“丝绸之路”在陕西省的最后一站。
长途车一路高速,西行咸阳,然后便沿着泾河一路向北。最终在黑河与泾河交汇处的亭口下高速,再沿312国道前行半小时有余,便到了长武县。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长武,是古丝绸之路陆地通道的必经之地,兵家必争。史上有“古公檀父因戍狄逼迁于歧下”、“唐太宗与薛家父子浅水塬之站”、“郭子仪长武驻军防守”、“范仲淹派宋良驻兵长武”等典故,也正是因历史上是个“常常用武之地”而得名“长武”。

在这样珍贵的木结构大殿前,需要留个影
这是一座没什么特点的小城,位于秦陇交界处(再行约40公里,就是甘肃泾川县境了)。境内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昭仁寺了。
关于昭仁寺的介绍我很难查找,在寺内有一座新立的《修葺大唐昭仁寺碑记》记述:“大唐昭仁寺,始建于贞观三年,五年立碑,唐代多次修葺,使古寺得以保存至今。”
隋末唐初,号称“西秦霸王”的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先后在金城(今兰州)、折墌城(今泾川)割据,与长安李渊父子抗衡,屡屡侵掠唐属地豳州(今咸阳市长武、彬县、旬邑一带),威逼长安。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为根除北方危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与薛军大战于浅水塬的高墌城(唐初军事要塞,今无存)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浅水塬之战”。浅水塬之战是唐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中,唐军先小败后大胜,最终平定陇东,解除了长安西部的危机。
而昭仁寺就是李世民称帝后为纪念在“浅水塬之战”中阵亡的将士所修建的,悼念远去的战士英灵,昭仁二字即表彰勇士戎阵杀身成仁之意。

昭仁寺,同为长武县博物馆
昭仁寺本名“慈福寺”,现存的建筑主体坐北向南,由相连的小型四合院建造而成,占地约4869平米。存有山门、碑亭、大殿、东西配庑各3间。1984年,长武县在此成立“长武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展出2600余件,多数为唐代文物,这在同级别的地方博物馆中是很罕见的。
昭仁寺内现存主要建筑物既唐初木结构建筑——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5米,殿内无立柱和通架大梁,采用八卦悬顶式,九梁十八担架叠拱起,民间俗称“一担挑八角”,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仅见的孤例。

昭仁寺大殿木构细节

大雄殿内部的木构细节


大雄殿无立柱,内部木构精巧

大殿后侧拍摄全景
而寺内另有一座“唐碑”,也属重量级国宝。
该碑称为“大唐豳州昭仁寺碑”,唐谏议大夫骑都尉朱子奢撰文,传为虞世南毛笔,整碑约3500字,基本完好。记载了浅水塬大战的经过及寺院规模,书法秀丽遒劲,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之珍品。

大唐豳州昭仁寺碑

碑亭全景
1988年,作为唐代木结构建筑,昭仁寺大殿以“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别,列入国务院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批列入的还有另外两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山西平顺的天台庵、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

陕北地区多产佛像碑,这在其它地区是少见的。而这种唐碑更是非常珍贵

千佛殿内的几通唐代佛碑

千佛殿内的佛碑与碑头

殿内的唐代三身佛

大雄殿后的院落已是一片绿色,没有游客,很是清幽

两侧的碑廊里,有几通石刻题记,记叙昭仁寺的历史,也是大殿断代的重要资料

散落在一些角落的古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