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灵·水神堂 (2011.06.04
摄)
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南,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门额悬有清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刻的“小方壶”三字竖匾,以此景与山东蓬莱岛的“大方壶”相提并论。因此,此处亦被本地人戏称“小蓬莱”。2006年05月25日,水神堂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史料记载
水神堂传说为明燕王朱棣扫北后所建。较早记载于明正德本《大同府志》:“壶山,在广灵县城东南一里。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其水与壶流河水合流如壶,故名。上建‘丰水神祠’。”剧此,水神堂的可知历史已逾480年。
明嘉靖五年(1526)古钟铭文记有“广灵县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称的最早记录。
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士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万斛珠玑,随地而涌,汇为一池,周广数亩……旧有‘飞碓悬楼,水渠稻垄’,今俱废。”又云:“城东南最近平原旷衍,突出一石峰。峰巅有九江圣母祠,祠后大士阁下,狮子口喷泉一泓,味甚甘美。东漩为小池,若半规新月。池侧旧筑精舍,环以林木,为居人登眺游息之所,后废。邑侯李公(焕斗)以是地为县治水口,去路宜耸不宜陷,购置柳树百株,疏密交加,周围掩映。”
从志书记载可得知,水神堂作为广灵胜境已愈500年。

建筑结构
水神堂现貌为清代规模,建筑群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十三、四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建筑布局设计奇特,采用南北中轴线,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大小高低建筑40余间。为典型的外观八合院,国内罕见。目前的水神堂曾在1985年进行过大规模翻修,主要建筑新覆琉璃瓦,重施彩绘泥塑。

水神堂中的一处凉亭,隐在丛绿中。金色的琉璃闪着光芒。

高高的宝塔是岛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点。

名人题字遍布水神堂。

层檐楼阁,与一篇翠绿,显得生意盎然。

岛中或有古树,或有楼阁。是一方静谧桃花源。

高耸的宝塔与古建浑然一体。

如此一方圣地,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选址的独到之处。
自然环境
水神堂四周群山环抱,因泉水四季溢涌,形成了一篇天然湿地。
时值夏季,清脆绿草郁郁葱葱,间或种植树木,给人清爽之感。

灵应宝塔
灵应宝塔是水神堂建筑群的精萃,为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
灵应宝塔,通高17.5米,近年曾加以修葺。塔基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台,边长为3.28米。七层高16.3米。塔刹覆钵以上部分在1911年地震时掉进壶山泉池之中,相轮、宝珠与刹杆系新补。
塔体仿木结构,呈六角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通体砖雕,精巧朴实。第一、二层环以风格样式各异的砖雕隔扇假门,三至五层为半圆形砖劵空心门具有减轻风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碑高36厘米,宽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正中“灵应宝塔”4字,右刻“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重修”,与塔身第三层假门之刻记相符;左刻“经理:复全店、至诚号、裕亨店。泥工:白鄂、李盛”。塔身各角柱为砖制,上置平板枋,拦额。塔檐环以三踩斗拱,不施昂。出翘上承耍头,配置平身科四攒,角科各一攒。各层斗拱经上雕椽飞、莲檐等。转角为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首端装砖制套兽,下坠铁制风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