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西碛口古镇摄影shoo |
分类: 走晋陕。闯燕赵。 |
西湾村民居(2010年10月2日)
陈三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初三日丑时,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四月十八日酉时。在世的74年间,正值康乾隆盛世,陈公三锡幼年入塾,苦读经书,乡试不第,投入商界。取妻薛氏,乃延安府静边县训道薛国梁之孙女,亦知书达理。陈三锡有这样的内贤相助,先在碛口与候台镇之间搞货物转运生意,后跑南闯北做大宗生意。正是而立之年,碛口周边大闹灾荒,三锡就利用黄河水运,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就近设肆,薄利卖给穷苦老百姓。他还从招贤买了两面大锅,设灶熬稀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悉知公之恩德,奏请皇上,赐汾州府后选通判。
至此,西湾陈氏家族在碛口大兴土木,成为碛口繁荣昌盛的创始人。而在西湾村东面,也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住宅,这就是东财主家的发迹之初。后来西财主家也在西面修建,相互攀比,越修越阔气。东西两财主历经11代苦心经营200余年,才成为闻名遐迩的西湾村。
到达西湾时,上午的柔和阳光,村口的广场上,孩子和她的自行车。
西湾村的院落精巧,却又不是大气,个个都是高门大洞。
来西湾的路上,湫水河边绿油油的菜地,如今这里是主要的蔬菜产地。
作为商贾出身的陈家,重视学识。
村里的石板路,挑水的老大伯。古朴之感,瞬间而发。
这里的路虽不及丽江的光滑,但却焕发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生活气息。两者相比,正是中国地域差异的体现。
西湾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这座三层院落。
自下上望,曾经的繁华一目散尽。
院落二层东侧偏房,木制的牌匾,两侧红灯笼,无处不显着世居此处的人们对黄土的情感。
因地处黄土高原,所以房屋多为窑洞式,及时是砖砌的房屋也要建成窑洞的样式。
窑洞内的摆设。这样的屋子住一晚要120块,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窑洞还是很新鲜的。
一处精巧的门洞,旁边堆积的柴火。这座古镇是活着的。
很喜欢一处院落中的木制阁楼,古朴的让人想要亲吻她,“三仙如意”的牌匾或许也预示着这里的主人,居住在上也有如神仙的体验。还有院落中的石榴树,大大鲜红的果实挂在枝头。
房顶的鸱吻,在蓝天下仰头。
层叠着的建筑方式,在这土地贫瘠之地,充分显示了建筑者的智慧。这是中国民居的智慧,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罗哲文题写的“西湾村”,三个大字写在村口的墙上。
被一位大姐招呼进了院子,虽然她的最终意愿是想让我们住在她这里,但她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并非商人。我们能感觉的到。
“承先启后”,是不是也在暗示着碛口的过去与将来。曾经的繁华古镇,在市区往日繁盛之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