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临近镇北台,我在游览过镇北台后,便径自去了红石峡游览。榆溪河的经过,让地处荒芜的榆林有了生机,可以说除了世代栖居于此的榆林人外,红石峡是最能见证这生机的地方了。
千百年的流淌,榆溪河已经深切至沙漠下的石层,并在石头上刻下了深深的河道。这应该是陕北地区古河道的一种特点。后来我去统万城,见到了无定河的上游淖泥河,该河如同榆溪河一模一样,在岩石上打开一道坚固的河道。这是时间的奇迹,这是时间的力量,因为这样,河水就永不会消失。这是天地的奇迹,这是历史的厚礼,因为这样,河水可以养育无数的陕北人民。

进入红石峡,我便有如梦幻。这是陕北吗?
榆溪河被两山相夹,水流湍急,加上两岸的数百名人题刻,好一派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峡谷景观。在这片荒芜之地,有如此山清水秀且人文荟萃的峡谷圣地,真乃奇迹也。
我们静静游览着红石峡,即使并不仔细阅读每一面石刻,但还是感受到了历代文人来到榆林而不得不抒的心胸。那种心胸多深藏这大志,流露着抱负,传递着激情!
它们曾百战沙场,历经血雨腥风,难得的空闲来欣赏这等山水风情,于是不禁感叹“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天成雄秀”……
它们又或许奋战朝野,有过舌战群儒,胸怀满腔热血却不得重用,被流放荒蛮,见此难得秀景,不禁发出“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
它们再或许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但却郁郁而不得志,倍感孤单而放纵远行,至此重镇而感慨“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
红石峡,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虽然今日只能屏我们矗步瞻仰,但在历史上它承担了太多少思绪与寄望。我不敢去想象,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如果我也还算是一个****的人,当我来到榆林,我该如何去抒发我的内心! 
拍摄了一些石刻,没有刻意去记得那些名字。只是默默的感受。


石刻中有很多赞誉榆林胜景的,可见历代来,榆林都是旅游圣地。

石刻中亦有很多表达壮志凌云之语。

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

层峦的石窟,一座是艺术宝库,这样的造型很想莫高窟等石窟。只是这里更多是文人骚客,而非阿弥陀佛。
其实,红石峡曾经也是一座寺庙。但如今寺庙已废弃,连个佛像都见不到。

“威震九边”的气魄,值得正是榆林边塞。


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

破败的石窟门,被漆了红色。

峡谷中是榆溪河,奔流滚滚,冲刷出的造型巨石。

红石峡还有一道著名的水里工程“广泽渠”,水渠穿石窟而过,创造了生机与奇迹。

对面的石壁上的石刻,多无比巨大。

茂盛的灌木,逐渐的遮掩。

对面的巨大时刻,远观无比震撼。

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

红石峡的入口是一座小楼,蓝天下显得很是灵秀。

附:关于红石峡起源的说法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便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
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