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先生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这月饼要酥,关键在皮。擀两次,加一层油酥,再擀两次,这酥皮就出来了。”
8月30日上午,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的王升大博物馆内,浙江老字号王升大第四代传人王贤定和他百岁高龄的母亲;宁式月饼第三代传人汪杏花奶奶正在向宾客传授制作宁波手工月饼“王记太婆月饼”的传统月饼的制作技艺,感受老宁波的味道。(龚国荣)
宁式月饼第三代传人汪杏花奶奶向宾客传授制作宁波手工月饼“王记太婆月饼”的传统月饼的制作技艺

小师傅从做月饼馅子开始,西瓜仁、桔皮、花生、苳瓜丁、
苔菜粉、白芝麻、黑芝麻、核桃仁、白糖等一一添加,做成苔菜月饼、芝麻月饼馅子。

“月饼要酥,关键在皮。我们总共要擀4次面皮,前2次擀完后加一层油酥,然后再擀2回,这样酥皮就出来了。”
和面粉时,先扒出一个凹槽,再将准备好的油缓缓倒入面粉中,水油和面粉的比例调和均匀,才能得到光滑好看的面团。
“月饼要酥,关键在皮。我们总共要擀4次面皮,前2次擀完后加一层油酥,然后再擀2回,这样酥皮就出来了。”
从称量、揉面、擀皮、包馅、进烤箱……活动现场,宾客们跟着师傅们学得不亦乐乎,一块块雪白的面团经过一双双巧手变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不一会儿,热乎乎的月饼就出锅了,大家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时,十分开心……
宁式月饼第三代传人汪杏花奶奶正在向宾客传授制作宁波手工月饼“王记太婆月饼”的传统月饼的制作技艺
宁式月饼第三代传人汪杏花奶奶正在向宾客传授制作宁波手工月饼“王记太婆月饼”的传统月饼的制作技艺
制作出来的太婆饼,香气四溢,外皮酥脆,油而不腻,还有丝丝甜味,入口不粘,回味无穷。
制作出来的太婆饼,香气四溢,外皮酥脆,油而不腻,还有丝丝甜味,入口不粘,回味无穷。
“好吃哦!喷酥!踏踏滚!交关酥!” 百岁老人汪杏花奶奶这么招呼客人。
“好吃哦!喷酥!踏踏滚!交关酥!” 百岁老人汪杏花奶奶这么招呼客人。
宁式月饼“王记太婆月饼”第三代百岁传人汪杏花奶奶
浙江老字号王升大第四代传人王贤定,每年中秋,王升大博物馆的王贤定都会做月饼,这是王家祖传的手艺,传到他这里时已经150多年了。
做月饼,不像汤圆、粽子那样挨家挨户都会做,在古代,只有有技术的或者是大户人家才会做。而王贤定做的这些月饼,用的是王家太婆传下来的独家配方。
王贤定的母亲王汪氏缓缓道出了王记太婆月饼的由来:19世纪末,王升大米店鼎盛年间,每逢中秋八月,商铺之间有赠送月饼的习俗,节俭朴素的老板王兴树,就号召家属人人动手,自制月饼。
有意思的是,王兴儒还在家中发起评选,结果,夺魁的竟是太婆王曹氏。这种口味独特的月饼,在家属和商铺客户中口碑极好,王升大每年中秋之际,在馈赠客户之余,还对外零售,“王记太婆月饼”由此流传。
旧时家里还规定,配方只传媳妇不传女儿。今年100岁的王汪氏是王家第三代媳妇,祖传配方就在她的记忆里。经过一代代传承祖辈精湛的制作技艺,再进行不断改良,使王记太婆月饼流传至今。
欢迎您进入我的微信公众号,共享精彩。
龚国荣
(网名:龚国荣宁波):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视野网签约摄影师。退休前任《宁波晚报》摄影记者22年,先后荣获“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浙江省和宁波新闻奖摄影作品一等奖等奖项。1999年—2006年连续八年被《人民日报》评为“华东新闻摄影十佳”
称号;2003年获“全省新闻摄影十佳”;2006年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评选为中国地市报首届新闻摄影“百佳记者”。
2014年度获“浙报集团图片中心十佳签约摄影师”。曾出专著《镜中甬邑廿春秋----龚国荣新闻摄影作品集》、与人合作出版研究专著《南宋石雕》等书。
欢迎直接在电脑上访问我的博客,图片更大,看图更舒服。只要在百度上或新浪博客上搜索“V龚国荣宁波”,或访问http://blog.sina.com.cn/nbggr6就可以。或者扫描如上二维码。
请支持图文原创,未经授权,请勿商业使用,禁止未署名复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