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2017-05-31 07:51:22)
标签:

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

       5月29日,近百名宁波市民游览了住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古村,下午又乘大巴来到富春江畔东梓关村,探访郁达夫名篇下的《东梓关》许家大院。
       由宁波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宁波新华书店,宁波知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七期“人文之旅—带一本书去旅行,古村文化探胜”二日游活动。跟着《那些美丽的村庄》作者樵夫“带一本书去旅行”,由他讲述古村的概况和写作体会,两天时间里深入探访荻蒲古村、深澳古村、环溪古村、富春江畔东梓关村,深入古村探访,了解博大精深的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绚丽之美。(龚国荣)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环溪村隶属于桐庐县江南镇,座落于天山岗山麓,南靠相山,东临富阳,全村约1580人。该村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等众多古建筑。环溪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环溪村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聚集地。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第十一代孙周新一始迁桐庐,其儿周珪定居深澳,历经两代,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孙周维善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居环溪。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环溪村布局规划独具匠心,以南北为主干道,东西为巷,纵街横巷,主体设计成“卅”字形,蕴意根系兴旺、财路畅通。明渠暗沟,水沟与每条行路相附,流遍全村,不仅方便洗涤、保障消防,还将灵气贯通全村。根据五行说的“离”卦,村子南侧修有太平塘镇火。而水为“润下”,财气能随水流遍全村;村口“北水南归”为村聚气。整个村落以周氏宗祠“爱莲堂”为中心,成纵横格局。古街道以村中池塘为界,以古银杏树为基点,向西北方向拓展。村子的“周”字象形令人叹其缘巧。相山携东西两溪,以半包围的周字外框,道路与空地组一“吉”字。村内保存着完整的古宗法血缘建筑群,古建筑20余幢、历史建筑30余幢,包括祠、庙、堂、亭、寺、桥、渡、井、塘、堰以及古树等,为江南著名历史文化名村。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环溪村村口的千年古银杏,被誉为“夫妻树”,成为该村的一大景观。周维善将第一间茅屋建在了这些已经成型的银杏之下,以荫庇这一隅风土。银杏树群已有700多年树龄,是环溪村的风水树。雄性的两株较雌性的三株粗壮,均枝叶繁盛,树身高挑。春夏绿意茸茸,浓荫蔽日。时至深秋,一树金黄灿烂如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安澜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明季诸生周希里为方便里人而建。古桥位于环溪村水口,天子源与清源溪交汇处,南北跨天子源。系单孔石拱桥,长18.2米,宽4.5米,石拱跨度12.2米。相传当年因拱桥跨度过大,建桥工匠忧其崩塌,不敢拆模,在未拿到薪酬的情况下悄悄溜走,后来村民自己动手将支架卸掉。石桥经受住了常年风雨岿然屹立,村民取“安然无恙”之谐音,命名安澜桥。清光绪十七年(1891),安澜桥重修至今。安澜桥规正典雅,简朴庄重,拱形似月。桥头两棵古樟枝叶如云,桥顶青石浮雕如意图历历在目,桥身古藤盘根错节,藤蔓随风飘曳。桥下卵石镶底,流水潺潺。岸边芳草蔓蔓,杨柳依依,蔚然成景。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近百名宁波市民来到富春江畔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我们站到富春江边的富阳东梓关。
这是民国时建的东梓关码头,又称官船埠,早已废弃不用。郁达夫1932年9月创作的小说《东梓关》,讲述他找东梓名医看病的经过。当年,他吃过早午饭从富阳坐轮船局的轮船,下午就在这里上岸。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东梓许家大院
  许家大院是东梓关老宅之一,紧邻富春江,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许家大院建于清代,是东梓关名门望族许十房中三房许秉石的家。1932年,郁达夫先生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乘船来到东梓关,请东梓关的名医许善元(许家三房后人)医治肺病。根据这些经历,郁达夫先生随后创作了著名的小说《东梓关》。
         如今的许家大院,已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进行了修缮,许家大院将成为三江两岸沿线东梓关的一块招牌,也是东梓关人宝贵的财富。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郁达夫东梓许家大院写的名篇《东梓关》: 
一夜北风,院子里的松泥地上,已结成了一层短短的霜住,积水缸里,也有几丝冰骨凝成了。从长年漂泊的倦旅归来,昨晚上总算在他儿时起居惯的屋栋底下,享受了一夜安眠的文朴,从楼上起身下来,踏出客堂门,上院子里去一看,陡然间地感到了一身寒冷。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东梓许家大院
郁达夫《东梓关》:“屋外面的空气着实有点尖寒的难受,可是静躺在晴冬的朝日之下的这东梓关的村景,却给与了文朴以不能忘记的印象。”
       郁达夫于一九三二年发表的小说《东梓关》里,描写了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充斥着纯朴温暖的民风,镇上住着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岸边有轮船码头,人们用早班轮船和晚班轮船的汽笛声来判断时间,传统和现代化在这块小天地里无声地碰撞;航运也曾给小镇带来小小的繁华,池塘边的青石板小街,一度店铺林立;镇侧有突出到江中的石崖,崖顶有小庙和石雕栏杆,登临可见“蓝碧的天,澄明的水,和两岸的青山红树”,以及“隔江的山影”,既可供豪迈之士“横槊赋诗”,也可供飘零之人“把栏杆拍遍”……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带一本书去旅行”跟着作家看桐庐县环溪古村和富阳东梓关
龚国荣  (网名:龚国荣宁波):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视野网签约摄影师。退休前任《宁波晚报》摄影记者20多年,曾出专著《镜中甬邑廿春秋----龚国荣新闻摄影作品集》、与人合作出版研究专著《南宋石雕》等书。
欢迎直接在电脑上访问我的博客,图片更大,看图更舒服。只要在百度上或新浪博客上搜索“V龚国荣宁波”,或访问http://blog.sina.com.cn/nbggr6就可以。或者扫描如上二维码。
未经授权,请勿商业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