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福》一文中,鲁迅曾这样描述过清末绍兴乡间的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摆福礼,福礼可摆满两张八仙桌。耸立最高的是烛台、香台和羽毛瓶。正中是一个香台,两侧各摆一个烛台,外侧两个瓶子分别插着细长羽毛。接下来摆的是五牲,也就是5样荤菜,这是最主要的福礼。再往下,摆放的是糕点、水果、干果盘、酒水。
“腊月”,这个字眼可能多数城里的年轻人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那篇叫《祝福》的课文中读到。按照古籍上的注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与捕猎有关;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等野味(在冬天里)祭祀神灵。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所以说,“腊”是古代祭名。据载,“腊祭”这一习俗始于周代。到了秦代,人们开始把通常举行“腊祭”活动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事实上,我们儿时对“腊月”的记忆最难忘的片段恐怕就只剩下那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有意思的是,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