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士,您好!
我女儿一岁半了,最近特别爱打人,什么事情不如意就打人,应该怎么办?我斥责她,她哭完以后过一会儿又打人和她讲道理也是一会就忘。
家长你好!
打人属于攻击性行为,较重不等。它的起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宣泄,动作泛化。
孩子一岁多到二岁多认知水平还很低,还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时孩子往往表现出一组行为特征来进行宣泄。最先看到的往往不是动手打人,而是摔东西或手臂乱舞的情绪性体态表达,一旦孩子在操作玩具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看到这样的表现,比如把玩具推倒或摔在地上,一般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如果孩子尤其到了二岁多,往往开始出现另一种典型情况,即当成人或其他小朋友的近距离出现,干扰了正在玩的孩子时,比如强行干预、干扰了孩子的活动,孩子会表现出一种不满和拒绝的行为,这几乎是摔东西的动作泛化,举手推人或打人,以表达拒绝。
2、行为冲突,动作对抗
二岁以上的孩子,物权关系还不确定,分不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或他人的,当看上一个喜欢的东西,比如玩具时,就会去拿或抢,这时就会在使用者与争抢者之间发生冲突,展开玩具的争夺战,当玩具被抢夺时被抢孩子的反抗,会表现为动作对抗或反抗,而抢玩具的孩子,为了急切地获得玩具而强行地争夺,也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这与动物界,为了领地、为了食物的争夺很相像。
3、 尝试成功,行为强化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一个孩子抢夺另一个孩子的东西,被抢夺者哭着躲开,放弃了玩具,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强化自己的抢夺行为,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就会使用同样的策略采取攻击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侮者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行为。相反,被抢夺者一旦采取反抗别人攻击的行动而获胜,他就会懂得只有采取攻击才能不受欺侮,因此他也有可能逐渐学会了攻击行为。这种现象在同伴交行中或多子女的家庭中常可以见到。
行为强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孩子小时,因发脾气样子好玩,大人们拿孩子逗着玩,总是当面,谈论孩子发脾气的样子或打人的样子,结果强化了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尤其是视觉模仿能力,现在的多媒体、电视、电影中,常常有大量对抗性、攻击性场面,往往是想表达正反面人物邪恶与正义的较量,但孩子因认知水平不够,无法判断从中应当学习什么,只是表面对攻击行为进行着模仿。有些家庭也存在暴力现象,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孩子再大些,更容易将这种模仿视为“勇敢”行为,加以使用与强化,最终发展成攻击性行为。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应当分别对待和理解。第一条,要慢慢学会情绪控制,第二条,要慢慢懂得分享与物权概念;第三条,要慢慢学会解决争端;第四条,要尽量避免过接触暴力内容。这些内容以后展开。
总之,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长要成为好的榜样,好的协调着、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