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家长无所适从的“无条件接纳”

(2015-12-25 11:09:34)
 

  当下,关于“无条件接纳”这个关键词,几乎成为包治百病的育儿解决要点。然而,专家们对于“接纳”这个词,以及“无条件接纳”的认识本身,还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在他们对“无条件接纳”的解释和举例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几乎又都与接纳一词无直接关系,更与“无条件”更无关联。

然而,网络上,它却成为一个家庭教育所使用的热词,到处出现,到处使用。所以,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关于“无条件接纳”的含意讨论,最实际的要看家长们的理解。接纳到底在表达什么、在讲什么?无条件接纳又到底在说什么?

有的家长会问,如果都无条件接纳,家长还有什么用?是不是变相回避责任啊?

如果真这样做,孩子岂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

一味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随心所欲,自我为中心呢?

强调“无条伯接纳”,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好坏不辩呀?

长期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变油呀,变得说不得、骂不得呀?

还有一些实践了“无条件接纳”原则的家长更是深有体会地说:‘无条件接纳’好是好,但是,一旦遇到问题时,好像无法操作呀,家长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态度和原则”

从各种家长的疑问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词的使用存在先天的缺陷。

    “接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接受;收纳。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深接纳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 王允 以 布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在应用上有三个方面:

1. 结交罗致

  《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 深接纳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王允 以 布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 裴仲 接纳天下之士。 邹鲁《广西光复》:并开华熙客栈,实欲借此为机关,接纳志士以谋大举。

  2. 接待,招待

  《水浒传》第七三回:里面太公张时,看见 李逵生得凶恶,暗地教人出来接纳。

  3. 接受。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较多地接纳了人民观点的人。赵树理 《三里湾·三个场上》:当大家猜透他的谜,不愿接纳他的时候, 金生 说:‘……可以让他试一年。’”

  

就这个词的直接含意来看,它只有“接受、认可”的意思,

而现在专家普遍对“无条件接纳”的解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意:

1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2无条件接纳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3无条件接纳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并不代表要不切实际地无原则夸奖。

从这三句话来分析,我们看到的应当是另外几个词汇:

第一句:强调“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键词是“尊重”,而不是接纳;

第二句:接纳孩子的情绪,本质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关键词虽然不在表面,但本质是“理解”;

第三句: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本质是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关键词是“了解”

 

无论如何,我们都看不到“无条件接纳”与“尊重、理解、了解”有直接的关联,接纳这个词也不具备“尊重、理解、了解”的内含或外延。

     而“接纳”与“无条件接纳”又不相同,“无条件接纳”是“不讲条件”的“接纳”。“不讲条件”的“接纳”,与“讲条件”的“接纳”又不相同。

 

有育儿专家举例说,一个2岁左右孩子爱打人,是因为:手部发育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常出现这样的手部动作。因此,我们就是不要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不去批评和责备。但又接着说:“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拉起他的手跳个舞,教给他其他的情绪表达方法”。这到底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呢?转移注意力,算不算及时的行为干预与矫正呢?

没错,我们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但我们必须及时的进行干预与矫正。况具,对攻击行为进行如上的解释,过于表面,并非所有的孩子在手部发育时,都表现为“打人”,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源于视觉的模仿,尤其是电视的模仿,当父母看到孩子开始使用这样的方式时,要反思环境的影响,比如及时避免观看带有攻击行为的动画片,不进行互相攻击为特征的游戏。

我们不可能用“无条件接纳”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处理,这样倡导,会让家长无所适从。

    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攻击行为,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说理与强行制止,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起到强化的作用。而是要找到原因,从源头上清理,同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少打人出现的概率。这时的原则是:“语言转移,动作制止”,而不是“语言制止”。使用“言语制止”会导致某种意义上的强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而导致更多地使用这一策略。

    因此,如果一定要用“接纳”这个词,我个人以为,“有条件接纳”会更加准确。

因为,倡导“无条件接纳”的人们一再强调:“无条件接纳”不是“无原则纵容”,这里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要完全尊重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一方面又说,接纳不等于不制定规则,不立规矩。然而,立规矩就不会可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至于,怎样才能在立规矩时孩子接受,是另一个话题。它不是“无条件接纳”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习惯养成的原则”即立“规矩的原则”大于“自由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大于“正确的原则”,孩子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作的原则是第一位,但孩子一旦做错了,自由原则又要高于正确原则,即允许孩子出错、犯错、试错。

对于孩子因某事引发的任性、发脾气、哭闹,“无条件接纳”解释的关键词是“理解”。强调“共情”是第一步。解决方法是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然后,等他情绪平衡后再跟他沟通。

但实际过程中,孩子往往就在妈妈的怀抱里挣扎、哭闹、耍赖,抱抱、拍拍是没有用的,他耍赖哭闹目的就是要妈妈妥协,越想试图说服他,效果往往越差。这时,如果在公共场所,坚决的表态、毫不因此而焦虑的平淡表情,甚至强硬但不粗暴的带离动作是必要的;如果在家里,强调你能明白他的感受,鼓励他哭出来,离开他,让他自己调整,进行冷处理,是最佳的方案。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共场合如此表现,这涉及到家庭教育过去的失误,而非所有孩子自然而然的反应。

“无条件接纳”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词是“了解”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提前预防;“理解”当下的现实,“采取”适当有效的做法。

无条件接纳”“情绪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倡导“无条件接纳”的专家们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又强调。“无条件接纳”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

这时,家长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和操作“无条件接纳”呢?

专家给出的方案是:“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我同意这样的做法,但这到底是“无条件接纳”,还是“有条件接纳”呢?

 

关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无条件接纳”强调,孩子的差异源于天赋,是独有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家长必须明白,天赋的真实含意。

 我们认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但是,这只是指生命本身而言。当我们强调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个性特征时,我们就要非常慎重。孩子个性特征、情绪情感、习惯态度等等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与环境及教育密切相关。如主动与被动、勇敢与胆怯、乐观、悲观,自私、大方,独立、依恋,等等都存在优劣之分,我们追求的是塑造与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而不是“无条件接纳”孩子身上形成的一切品质。

 

关于孩子的强项与弱项,差异心理学与潜能心理学也有不同的解读,不想就此展开。但必须强调的是,早期是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打下全面良好发展的基础是父母的责任。

    我们强调“了解、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孩子,但我们不希望家长在“无条件接纳”这样的口号下,无所适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