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无所适从的“无条件接纳”
(2015-12-25 11:09:34)
然而,网络上,它却成为一个家庭教育所使用的热词,到处出现,到处使用。所以,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关于“无条件接纳”的含意讨论,最实际的要看家长们的理解。接纳到底在表达什么、在讲什么?无条件接纳又到底在说什么?
有的家长会问,如果都是“无条件接纳”,家长还有什么用?是不是变相回避责任啊?
如果真这样做,孩子岂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
一味“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随心所欲,自我为中心呢?
强调“无条伯接纳”,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好坏不辩呀?
长期“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变油呀,变得说不得、骂不得呀?
还有一些实践了“无条件接纳”原则的家长更是深有体会地说:“‘无条件接纳’好是好,但是,一旦遇到问题时,好像无法操作呀,家长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态度和原则”
从各种家长的疑问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词的使用存在先天的缺陷。
在应用上有三个方面:
1. 结交罗致。
《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 深接纳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王允 以 布 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 裴仲 接纳天下之士。” 邹鲁《广西光复》:“并开华熙客栈,实欲借此为机关,接纳志士以谋大举。”
2. 接待,招待。
《水浒传》第七三回:“里面太公张时,看见 李逵生得凶恶,暗地教人出来接纳。”
3. 接受。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较多地接纳了人民观点的人。” 赵树理 《三里湾·三个场上》:“当大家猜透他的谜,不愿接纳他的时候, 金生 说:‘……可以让他试一年。’”
就这个词的直接含意来看,它只有“接受、认可”的意思,
而现在专家普遍对“无条件接纳”的解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意:
1、“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从这三句话来分析,我们看到的应当是另外几个词汇:
第一句:强调“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键词是“尊重”,而不是接纳;
第二句:接纳孩子的情绪,本质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关键词虽然不在表面,但本质是“理解”;
第三句:接纳孩子有个体差异,本质是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关键词是“了解”
无论如何,我们都看不到“无条件接纳”与“尊重、理解、了解”有直接的关联,接纳这个词也不具备“尊重、理解、了解”的内含或外延。
有育儿专家举例说,一个2岁左右孩子爱“打人”,是因为:手部发育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常出现这样的手部动作。因此,我们就是不要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不去批评和责备。但又接着说:“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拉起他的手跳个舞,教给他其他的情绪表达方法”。这到底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呢?转移注意力,算不算及时的行为干预与矫正呢?
没错,我们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但我们必须及时的进行干预与矫正。况具,对攻击行为进行如上的解释,过于表面,并非所有的孩子在手部发育时,都表现为“打人”,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源于视觉的模仿,尤其是电视的模仿,当父母看到孩子开始使用这样的方式时,要反思环境的影响,比如及时避免观看带有攻击行为的动画片,不进行互相攻击为特征的游戏。
我们不可能用“无条件接纳”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处理,这样倡导,会让家长无所适从。
因为,倡导“无条件接纳”的人们一再强调:“无条件接纳”不是“无原则纵容”,这里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要完全尊重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一方面又说,接纳不等于不制定规则,不立规矩。然而,立规矩就不会可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至于,怎样才能在立规矩时孩子接受,是另一个话题。它不是“无条件接纳”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习惯养成的原则”即立“规矩的原则”大于“自由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大于“正确的原则”,孩子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作的原则是第一位,但孩子一旦做错了,自由原则又要高于正确原则,即允许孩子出错、犯错、试错。
对于孩子因某事引发的任性、发脾气、哭闹,“无条件接纳”解释的关键词是“理解”。强调“共情”是第一步。解决方法是抱抱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然后,等他情绪平衡后再跟他沟通。
但实际过程中,孩子往往就在妈妈的怀抱里挣扎、哭闹、耍赖,抱抱、拍拍是没有用的,他耍赖哭闹目的就是要妈妈妥协,越想试图说服他,效果往往越差。这时,如果在公共场所,坚决的表态、毫不因此而焦虑的平淡表情,甚至强硬但不粗暴的带离动作是必要的;如果在家里,强调你能明白他的感受,鼓励他哭出来,离开他,让他自己调整,进行冷处理,是最佳的方案。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共场合如此表现,这涉及到家庭教育过去的失误,而非所有孩子自然而然的反应。
“无条件接纳”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词是“了解”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提前预防;“理解”当下的现实,“采取”适当有效的做法。
“无条件接纳”“情绪”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倡导“无条件接纳”的专家们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又强调。“无条件接纳”并不代表溺爱,并不代表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满足”、马上满足。
这时,家长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和操作“无条件接纳”呢?
专家给出的方案是:“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父母会坚持原则,他就会知难而退。这样,他以后就不会以哭闹为手段,胁迫父母让步。”我同意这样的做法,但这到底是“无条件接纳”,还是“有条件接纳”呢?
关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无条件接纳”强调,孩子的差异源于天赋,是独有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家长必须明白,天赋的真实含意。
关于孩子的强项与弱项,差异心理学与潜能心理学也有不同的解读,不想就此展开。但必须强调的是,早期是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打下全面良好发展的基础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