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也可以同样优秀
(2015-12-15 08:46:58)
一直以来,周围的许多人,都希望我能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实践与体会分享给大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时间、精力、能力都非常有限,况且,我所研究的范围与现代主流思维并不一致。
说起来,我的观点很简单,三十年从事潜能研究,使得我对资优与超常发展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超常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出生正常没有病理(包括遗传疾病)的孩子都可以超常发展。超常只不过是每一个普通孩子在理想环境中基因的正常表达。基因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巨大一个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就是孩子的潜能范围。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正常发展、也可能低常发展(比如狼孩子或沙袋养育儿)或者超常发展(如果你生在威尔威特或蔡笑晚的家里,你也可能出类拔萃!抑或你是林曦的母亲,你的孩子也会如同林曦一般)。
我常想,原本这些是家长可以做到的,再一想又觉得绝大多数家长很难做到它。可以做到的理由是,孩子是可塑的、具有着极大的潜能,超常发展无非是:时机+时间=早期+长期。
做不到的理由是,父母本身固化的很多东西难以改变,包括观念与行为,态度与言语。最难的无非是:信念+坚持=行动+执着。
跟随常规、随着大流无法走到理想的彼岸,常规观念下教育成长的孩子往往是常规的孩子,而那些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孩子,往往经历过非常规的教育!
下面,就讲讲蔡笑晚养育的子女的故事,再谈谈林曦的成长。看看大多数父母是否可以先让自己做到?!
读过《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人都知道蔡笑晚是成功的育儿教育专家。
蔡笑晚(1941年-),6个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硕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人才“魔术师”。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精心培养六个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蔡笑晚的六个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行业翘楚,为社会贡献才智……其中大儿子蔡天文,36岁时就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就在2008年8月份荣获了美国统计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二儿子蔡天武,曾在素有“金融界哈佛”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小女儿蔡天西,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孩子们在社会上的出类拔萃有力地佐证了蔡笑晚家教理念的神奇魅力,也印证了蔡笑晚所说的一句名言:人人满意的教育观念最危险,只能培养出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
蔡笑晚被著名主持人陈鲁豫亲切地称为“博士老爹”,他的家教理念被视为家庭教育的“孙子兵法”。
那么他的教育观点有什么不同呢?
他认为:“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而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人物,必然需要一套特殊的方法。”
他的主要观点是坚持早教、立志、自学的家教原则和特才特教的人才培养理念,他认为“在教子成才的道路上,父母的责任就在于替孩子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期。”他紧抓孩子从零岁到人生各个阶段的成才关键,奉行特才特教的精英培养理念,用四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打造了六个子女的快乐成才之路。
在他的教育字点典最关键的词汇是:零岁、不失时机、早教、关键期、特才特教、自立、自学。
他是一个狼爸吗?不!他是一个有着真知灼见、实践力和坚持力的好父亲。
再看看幼年就被人称作神童的林曦。
15岁拿到大学文凭,第一次在巴黎办画展时12岁,13岁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师门下;出过唱片、写过小说,擅长水墨、懂中草药、会针灸,研习茶道等等,读她的文章更是可以读到厚积薄发的深厚文化底蕴。
林曦是由妈妈带大的,小时的林曦,就非常早慧,被视为“神童”。她真的是天生英才吗?
看看她妈妈的观点与做法,你也许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母亲发明的“超强训练法”
林曦的母亲认为:“婴幼儿时期,小朋友安静与专注的时间越长,未来智商就越高”。基于这样的理念,林曦母亲发明了“超强训练法”
她让半岁的孩子开始“摘棉絮”和“胶绳解结”。即把棉花撕成基于若干棉絮洒在呢子布上面,然后让小林曦一根一根把棉絮摘下来。从一天一张到一天数张;或把胶绳打成若干个活疙瘩,让小林曦一一解开,从一天10个到上百个。
就这样培养小林曦的专注力。她甚至认为:孩子“培养专注”需要“习惯枯燥”!小林曦的妈妈,很少买玩具。妈妈对她的训练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比如练字一站就是一天,晚上睡觉要贴止痛膏药才睡得着;练琴一练也是一天,手指由水泡到出血再到结茧的漫长过程。
林曦妈妈认为“我们国家的老传统都是这样,四书五经这么难的东西,都是在学前发蒙时就先背会了。管他懂不懂,先输入再就。一回生、二回熟。等遇到实际情况的时候,过去学过的自然会跳出来,这种情况和遇到难题再去现学,有本质差别”。
林曦妈妈认为:难和易是相对的,先难后易,孩子就不会叫苦,反而觉得很轻松。
对于学习,林曦妈妈更是当作奖励手段使用。比如表现的好奖励就是去买书,而惩罚则是“一周不许看书”、或是“三天不准画画”等。从来不灌输“学习是痛苦的,玩耍是快乐”的价值观。为孩子埋下了学习是最珍贵的快乐种子。
写到这,我不想再多写什么了。只想再谈谈我的认识。
在心理学中,人们常常探讨“学习与发展”、“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但在教育实践中,今天的人们却愿意选择“快乐与发展”的口号,虽然说不清快乐与发展的本质关系,但这样的提法却能有效地回避学习与教育给人造成的良心理压力(来源于认知)。今天的人们已经彻底将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了,视学习为早期发展中最大逆不道的事。
今天的思想潮流,正将家长引向孩子只需要自然成长,学习有罪的逻辑,让我隐约听到了来自文革时期“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复体的声音。。。。
今天的儿童发展观,正在不知不觉中趋向早期“行乐观”。那些源于祖先的智慧,已经渐行渐远。什么“幼不学、老何为”,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什么“梅花香自苦寒来”、什么“天将除大任,必……”什么“吃得苦中苦”、“卧薪尝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举不完的说法,虽然有的存在功利,但不乏先人智慧,已经远离社会,人生在世须尽欢,如今演变成了“人在童年须尽乐、莫悔童年快乐时”。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再愁之势。
这“这么小的孩子只要快乐就好,我才不逼他呢”,我希望他有个快乐的童年,以后学习那么累,现在尽量好好玩玩吧”“我们主张散养,让他乐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然成长”,“我认同尊重孩子的选择,从不给孩子立规矩”,“我不指望他将来什么,只要现在快乐就行”!
在这代人的教育中,快乐和幸福成了最关键的词。快乐与幸福原本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却演变成随时随刻的满足。事实上,幸福感是一种变量,它源于需要的满足。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读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我们越是追着它走,越会不知学觉中调整我们的标准。幸福的追求总是“水涨船高”,没有上限。朝着它去就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逆水行舟”。人生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怕吃苦最终尝不到甜头。先人云“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细细想想其中合理的要素。
向孩子传递学习的快乐,那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乐趣,也是马斯洛的需求最高境界。家长要意识到,“吃喝玩乐”所产生的快乐是瞬间的,极短暂的,还会不断升级的,只会越来越不满足、欲望也会越来越高。
生活总是充满辩证法的存在。你会怎样看,决定了你会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