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
(2012-03-23 19:34:35)
标签:
杂谈 |
金色摇篮的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讲稿)
韩芳雪
课前秀:
第一部分 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的原理
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只能使用综合教学法,那么其结果就是只能等待成熟,待幼儿具备了综合学习的能力时,才能进行综合教学。现行教育体制中“学前期”和“学龄期”的人为区分,就是基于上面这个观点。因为六岁前幼儿的独立性、理解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学习能力都还没有成熟,而在平均水平上,到了六岁就可以看、听、说、读、写、认,具备了多感官综合学习能力,因此系统教育在这时才可以开始。这个观点中暗含的逻辑就是,如果幼儿没有具备综合学习的能力,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则一定是揠苗助长。可事实上,幼儿在早期的学习模式,并不是等到全面能力发展成熟了才开始的,而是在此前就进行了高效的学习,假如没有前六年高效学习的成果,是根本没有办法在学龄期实现后续的学习的。
程跃博士指出:事实上,幼儿的看、听、说、认、读、写、做的能力并不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在所有的要素没有全面发展起来之前,听的能力、看的能力、边听边学的能力、边看边学早已经在进行了。生活中“十聋九哑”的原因,就是听力学习的缺乏导致丧失了言语能力。如果1岁之前婴儿听不见,1岁后就肯定说不出,所以“听”的学习一定要优于“说”的学习。事实上,幼儿能够从“听见”到“自己说”,这本身就是学习的结果;从“看见”到“认出来”也是学习的结果。这就是幼儿自身的学习方式:即全面发展不是同时发展,而是有顺序地发展。只有按照规律和顺序发展的结果才是全面发展。金色摇篮就是模拟和顺应了幼儿的这个发展方式,提出了分离教学法、视听潜课程和重点突破学习原则。
第二部分 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之分离教学法:
在自然成长过程中,人的各种感官能力发展不是同步的,而是存在着先后顺序。人们总是先听后说、先看后认、先认后读、先读后写、先记忆后理解。在成长的早期,幼儿无法同时进行复杂的感知运动协调和整合。分离教学法就是顺应这样的成长顺序而模拟产生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很多东西都是在一定年龄以后才开始学习的,如画画、弹琴、跳舞、阅读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基础能力发展之上的。无论是画画、弹琴、跳舞、阅读,都需要一些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在特殊能力还没有发展之前已经开始了发展。
以小提琴学习为例,小提琴是一种综合基础能力形成的特殊艺术能力。学会拉小提琴一定要具备以下能力之后才可以学习,一是听觉辨别能力的发展、二是视觉辨别能力的发展,三是运动控制能力包括耐力、四是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五是理解能力的发展,只有等到这些基本能力都有了必要的发展,孩子才可以学习小提琴。但是听小提琴演奏的曲目却是可以提前到这些能力成熟之前的,在学习歌曲时渗透五线谱的知识,在儿歌中标上“小豆芽”,或是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节奏和乐感等,这些都是分离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就是要求4岁小朋友练习拉琴时,2岁的小朋友就一定要在旁边看。这也是视觉分离教学法。
第三部分 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之潜课程:
听觉潜课程主要利用听力刺激对脑产生能量型的影响,同时利用大脑的无意记忆对听力内容的识记,注意力分配对刺激的选择等原理,通过长期坚持的声音信息的刺激达到促进脑发育的功能,建立脑对听力感受的信息处理系统,并学习一些知其然的知识内容。
听觉潜课程在具体运用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先行式听觉潜课程。即让听觉学习提前,首先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使听觉熟悉起来,建立听觉记忆,然后再整合视觉学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更大的信心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比如,拼音的学习往往是在大班。传统的教学首先认为,这时的孩子可以学习拼音了,具体的教学法就是听说读写同步进行。但这样一来,许多孩子如果前期各方面的准备不足,很快就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结果不如不教。而金色摇篮使用潜课程分离教学法,将拼音的听觉部分下放到中班,在中班下学期就有意地将拼音听力潜课程设计到环境刺激中去,以环境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每天的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先接触到拼音的声音,如b、p、m、f等等,并配合拼音挂图让孩子初步接触。到大班时,一讲拼音孩子就知道这个我听过,我会说!
2)目标式记忆听觉潜课程。有些学习内容只需要孩子会讲、会说的,如儿歌、唐诗宋词、成语、故事或口诀等,如果一项一项去学,一项一项去教,需要花掉许多宝贵的时间,传统教学往往在这些方面花去主要精力,让孩子掌握或记忆一些知识。但金色摇篮认为在这些方面占去领域教学的宝贵时间,对孩子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并不利。这些内容完全可能通过潜课程方式学习。如使用磁带在孩子玩玩具、画图画、吃饭、睡觉时的重复播放,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们,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然而然地从孩子的嘴里流出。
3)浸入式环境听觉潜课程。对语音、语调、语速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听力模仿,因此,建立相关的听觉环境非常重要,如英语学习,由于非母语环境中很难获得标准的听力训练,平时大量地接触母语版磁带的听力刺激,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相对更好的听觉系统,而同时对发音、语调等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坚持为孩子创造一个母语的听力环境,让孩子浸泡在其中,不为专门的学习目标,但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朗诵内容,也可以通过大量先听别人的朗诵内容,对语音、语调、语速、语境等有一个熟悉,然后再来自己朗诵,就会很容易掌握。
视觉潜课程主要通过视觉刺激和模仿学习达到学习的作用。其中视觉刺激如在环境中布置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要素,促进孩子的视觉能力发展;而模仿学习则如教师的板书、教职员工的行为等。我们制作的“视觉绘画训练”与“视觉笔顺训练”教材,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开发的。
视觉潜课程在具体运用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浸入式环境视觉潜课程
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优美、温馨、舒适的环境,将美的要素渗透到环境的各个角落,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感受美、体验美、内化美,最终形成有口味的审美能力。
2)要素式环境视觉潜课程
视觉涉及到的内容或要素很多,有色彩的、形状的、结构的、方位的、运动的、符号的,通过浸入式环境视觉潜课程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建立起视觉的信息处理系统。视觉剥夺研究表明,在生命的早期开始的视觉剥夺会导致视知觉的缺失。因此,从婴儿早期开始,在婴儿的环境中有意增加不同的色彩、形状、符号,会促使大脑相应区域的发育,增加视觉经验。因此,视觉环境的布置对一个婴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结构式视觉潜课程
在学习目标中,有些显性发展目标相伴着其它的一些隐性发展目标,存在于课程中。其中显性目标是所学内容,隐性发展目标是内容展现的结构特点。如果有意利用结构变化的方式,将一些能力目标潜藏其中,在每一天每一次的接触中,学习者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潜课程需要一种结构式的安排,通过小步骤、阶梯化的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掌握方法。
4)先行模仿式视觉潜课程
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有好有坏,开设潜课程的目的是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和选择,增加教育的变量,使得潜在的环境因素更符合个体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硬化软指标以及软化硬指标的目的,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差异的分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群体理想发展的目的。
第四部分 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之重点突破原则:
有过育儿经验的妈妈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某些阶段会集中大量练习一项“本领”,比如在开始站立之前,每次扶起他都会不停地蹦,锻炼他的腿部肌肉;开始练习爬行时,他那一段时间爬行的总距离累计起来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在真正开始说出有意义的话之前,他会有一个高频率的前语言阶段,反复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无意义音节;在开始听故事之初,他会对一两个熟悉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每天反复地要求听同一个故事并且乐此不疲……这些都是幼儿用来自我强化练习的自发策略,只有通过这样高频率的、集中的强化练习,他才能够顺利掌握一项本领,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一般人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而程跃博士却从中找到了婴幼儿练习的内源性依据。这种内源性的发展策略是每个幼儿生来就具备的。金色摇篮在教学中就是模拟了这种方法,设计了重点突破原则,即利用最短的集中学习的时间,让学习的结果达到使用状态,然后将其它的时间用于使用,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金色摇篮不平均分配时间,而是强调重点式突破学习,持续性巩固提升,强调同时要打“歼灭战”和“持久战”。在学习某一领域时,经过必要的小步骤准备后,立即进入重点突破式学习,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打歼灭战,用最短的时间让技能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然后转向技能的使用,并在使用中继续巩固和提高。这一“重点突破的原则”也与传统教育的课时安排有很大差异。传统教育喜欢在总数量确定的基础上,平均分配时间,拿言语和绘画为例,传统教育首先确定言语为主科,绘画为副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配课时量,如言语课每天两节,绘画课每周两节。这样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起不到促进快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因为这样分配课时,违反学习规律,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按照记忆规律、学习规律、技能发展的规律,很多东西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突击式学习,以达到一定强度,相应的技能才能获得提升。然后进入维持阶段,按记忆规律进行巩固复习。
重点突破法的优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它使所要学习的内容以最快速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或技能,转化为一种可以使用、可以表现的能力,而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巩固和熟练的过程,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动力型学习的设计,它使得孩子常常处在成功的状态里,处在进步的感觉中。重点突破法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当突破学习发生以后,一定要注意跟上使用,如展示、表演、具体应用到其它学习活动当中去,要保证持续性的提高。
第五部分
程跃博士在认真研究儿童早期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模拟儿童自身内源性的学习策略发展出了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并将这些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运用在不同的领域里: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