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程跃问答 |
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把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目标装在心里,在家庭教育中随时随地把握时机为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在此,我想给家长们提几点参考意见: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应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开始。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都是从不会做到会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我们的眼睛要盯在孩子的发展上,所以不要怕他们做不好,更不要求全责备。
(2)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让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孩子都爱问为什么。在孩子的众多问题前,我们有的家长会心烦气躁,一句“不知道”把孩子打发了事,也有的家长会有问必答,直到孩子清楚明白为止。而实际上,对于有些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例如有的孩子会问为什么路口会有红绿灯呢?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如果没有红绿灯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了红绿灯之后,会起到什么作用。孩子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非凡的快乐,以后也会更善于探索和发现。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种很乖,很顺从,很听话的孩子,也就是对家长唯命是从,而对那些“主意大”的孩子家长就会感到很头疼。实际上,自我抉择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能力。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提供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讨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并且创造机会让孩子思考并选择。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孩子的意见如果合理就采纳。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的自我抉择能力会得到稳步提高。
此外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打击,家长应该给予恰当的鼓励和指导,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或者求助就心软,就替孩子完成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毕生发展和终身幸福,让我们的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