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宝宝痕迹视觉能力教学法程跃博士金色摇篮 |
分类: 程跃问答 |
程博士您好!我家宝宝一岁了,孩子多大可以开始教画画呀?
一、婴儿画画的起源
六个月以后的孩子可以握住杆状物,在桌面、地面击打,表示自己急切要掌握“世界”的心情。这时所击打出的痕迹应当就是宝宝出生后,最原始的作品——痕迹,而宝宝在自己脸上、在妈妈脸上或其他养护者脸上划出的伤痕还要早于这些。为了让这些痕迹可以清楚显现,家长最早的工作是准备笔和纸,不要教他握笔,不要教他画画,只是让他将笔大把握住,随心所欲地胡乱敲击桌面、地面,只不过你在桌面和地面上事先放好了一张大纸。
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挥舞着的手臂带动着的小手活动范围更大了,他已经从垂直向快慢不均,力道不匀地敲击桌面,转向胡乱摆弄或移动一个操作物体,也许是个瓶盖、也许是块积木、也许是辆小汽车,总之,孩子手的控制能力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给他笔,他就会大把握着它,在运动方向上无意识地画出痕迹来,这种痕迹留在纸上,往往就是“大写意”式的弧线。一个天才的“画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历程!
随着月龄的成长,宝宝的认知有了初步的发展,他能注意到自己的运动导致了新事物—“作品”的诞生,于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探索性游戏开始了。
“涂画”,一种因果探索的新形式,他好奇地发现自己握着的东西,随着小手的摆动,可以在白白的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还立刻发现,因为这些痕迹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首先,是妈妈的脸上洋溢出欢喜和惊讶的表情,妈妈的眼里是一种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但让人感到鼓舞、感到成功、感到满足的眼神,还有你也许会立刻听到妈妈的叫喊声,“快来看哪!宝宝长本事了”或“快看哪,宝宝画了条鱼,真像呀!”受到鼓舞的宝宝一发不可收了,整天喊着“妈妈!画画吧,画画吧!”
从此,宝宝开始了用画笔和纸张玩耍的游戏。这种游戏真是好玩,每一次画出的道道、痕迹都不一样,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周围人的赞扬,每一次都能得到妈妈的肯定,真是让人兴奋不已。
因此,在这样一段日子里,只要拿起笔,宝宝就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失败、什么叫挫折、什么叫不满,画出痕迹、画出道道就是作品,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感受、这是一种发明创造的体验。专心致志、一声不响、一动不动,一画就是好一会,一张接一张,一口气可以画掉十几张纸。连爸爸妈妈都感到惊叹,宝宝的注意力如此惊人!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定律。在爸爸妈妈看来,宝宝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和耐心,简直是一个天才宝宝的举止!除了那抑制不住从心底流露出来自豪、赞扬、赏识以外,从来不知道需要纠正什么、指责什么,父母通过宝宝现今的表现,看到了一个聪明孩子大有希望的明天。
这种涂鸦式的绘画要持续好一段时间,直到宝宝可以画圆封口之前。这时,无论宝宝怎样画,画出什么来,父母都带着欣赏的目光,把宝宝所画的东西或是看成一条小蛇、或是说成一只小鸟、或是理解为一座小山、一朵“浪花”、一片云彩、一团线球。
总之,成人正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作品”符号化、定义化、标签化,赋予涂鸦以意义,但无论如何这时家长对成长的行为大都是一种赏识的态度,不仅表现在绘画上,也表现在其它领域的发展上。
这种美好的时光也因此而持续着。孩子也慢慢地从中感受到绘画的意义,直到宝宝可以相对有效地控制自己小手运动的轨迹,在纸上边画边说自己绘画的内容时,情况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
爸爸说:“画个苹果吧!”
妈妈说:“画个糖葫芦吧!”
再有说是“照这个画吧!”
成人的意志开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宝宝绘画的情境,这样导致了正负两种影响:一方面,符号化、定义化、标签化以及示范化和训练化使宝宝加深了对画画的理解,开始把手的动作与思想的意思统一起来,对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表象再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形成习惯及兴趣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处理不好,成人的示范、要求就会突显出强制性,而成人的评价开始出现了否定性,不再是赏识与鼓励,结果使得宝宝处于被动状态并常常经历挫折体验。
“宝宝你看妈妈是这样画的”
“不对,应当这样,重来!”
“妈妈教你”
“怎么越画越不像呀”?
这原本是他们无比喜爱的方式,这原本是他们爱不释手的活动,这原本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就仿佛像一个已经放飞的风筝,突然头重脚轻、打着转儿向下栽回地面,或是断了线随风而去。又仿佛像一颗流星,只是瞬间在天空留下美丽灿烂的弧线,而后就消失在黑暗的夜色之中。
难道,这就是绝大多数孩子绘画的规律?不,一定是哪里错了,错在哪呢?家长应当反思。实际上,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站在一旁边的目光赞赏,还是恰当的言语提示或鼓励,还是也拿纸笔来自己沉静到绘画之中,都是维持孩子绘画兴趣不可缺少的要素。
正确的示范也会增加孩子对绘画的理解。只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听画的人、看画的人、赏画的人或一个也想画画的人。在孩子真正从好奇转向兴趣之前,把要做事的放在不知不觉之中、并把强制性隐含起来,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好奇是对陌生事物的关注与探究,一旦熟悉就不再注意,只具备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热情。兴趣是对熟悉事物的关心与深究,越是熟悉就越加注意,具有长久而又持续的热情。
二、婴儿绘画的教授时间与方法
事实上,婴儿绘画教授的时间,往往在一般人看来需要到一岁半以后。但根据我们金色摇篮提倡的“异步分离教学法”的原则,婴儿绘画教授的时间要早的多的多。可以从婴儿二三个月大就开始。
什么是“异步分离教学法”呢?
这是一种模拟自然发展而形成的教学方法。今天我们的教育总是认为孩子学一种东西,一定要等到学这种东西的能力具备了才可以开始,如绘画要到二岁,弹琴要到四岁,阅读要到小学。
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往往是一种综合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发生的学习都是一种“同步的学习”。绘画要包括视觉能力、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弹琴要包括视觉能力、听觉能力、操作能力、理解能力等,阅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等。
这样一来,学习就需要等待、就需要孩子的成熟。然而,孩子的成长每一天都在学习,只不过自然的学习不是同步进行的学习,而是非同步的学习。
孩子总是先听后说、先说后读、先读后写的;孩子总是先看后认的,总先爬后走、先走后跑的。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规则。利用这样的规则进行教学,就不需要等到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具备才能开始学习。因此,我们把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称为“异步分离教学法”。
根据这样的教学法,婴儿很早就可以学习绘画了。而最早的绘画学习,是视觉绘画学习,通过视觉跟踪、视觉记忆、视觉模仿进行学习。这时的学习不需要动手,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提供给孩子视觉绘画的场景。我们的做法是,开发一套绘画笔迹的动画,让孩子每天观看几次。
比如,让孩子看电视上一只笔正在画鱼或画苹果的过程,让孩子即认识了画,也积累了关于画鱼的线条轨迹的视觉知识和视觉记忆。等以后真正画鱼时,这样的视觉轨迹记忆就会对他的绘画起到帮助。
具体的教程在金色摇篮的婴儿课程中就有,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前去了解并注册学习。
亲爱的博友,您是0-6岁孩子的家长吗?您在育儿中有什么经验和困惑吗?经验愿与您分享;如果有困惑可给我留言,愿所有的宝宝都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可以登录七彩摇篮网,解决早教中的各种问题http://www.7caiyaolan.com/
程跃 医学学士、发展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儿童发展专家。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董事长、总裁,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博士创办婴幼园的“第一人”,“中国学历最高的孩子王”。目前金色摇篮旗下在全国已拥有近百所高端连锁婴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