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戒毒=5047先生写的网络序?

标签:
5047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脸荧光健康 |
分类: 肌肤监测 |

前言:
这次出书,没有找林志青先生(@5047tw),理由很简单:我!是!猪!
出本书、开几个会,就把自己忙到昏头转向的地步……(还有另外一个理由:我!太!懒!很多事都不动脑,结果就忘这个、忘那个……<=这是「我!是!猪!」的另外一种说法)
OK,OK。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熟饭……(<=#&$ˊ˙ˇ*&……)。不啰嗦,这是林先生的读后感,我就当作是拜托他写的网络序了(<=不管原主人同意,不同意!?第三次,「我!是!猪!」)
我终于一口气看完这本书了,在说读后心得之前,先跟大家说说关于宋医生的部落格,有些朋友会说:『宋医生的部落格看起来信息很多,一下子就通通出现,令人不知所措,增加阅读的困难。』
关于这个部份,想要阅读宋奉宜医生新书的朋友,这点完全可以放心,这本书里的内容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平易近人。
因为我与宋医生是认识的,对于皮肤监测的内容,宋医生也在两年多前就开始跟我分享,同时每次宋医生部落格的PO文我也都会去阅读,因此书中的内容我大致上是知情的。
记得第一次宋医生给我看皮肤监测的数据时,老实说我一开始还算镇定,满脸荧光的图像还五颜六色的,一开始我以为是彩妆或防晒品使用后的荧光照相图,但是当宋医生跟我说,这是在无上妆且已卸妆后的照片时,此时我还没有放在心上。接下来在同一个案例下,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数十天后的图像纪录,患者在没有使用任何产品的情况下(只用清水洗脸),从一开始的荧光越来越重到越来越淡,甚至恢复正常。(详见:补充阅读)
我才愿意接受说:『化妆保养品确实会一直堆积皮肤内』,而且所谓的专业移除方式根本移除不了(指卸妆及清洁)。
当然很多人会说:伍氏灯本来就会让会吸收UVA光源的物质产生荧光,所以没甚么好大惊小怪的。关于这点宋医生很早就做了对照组了,产品本身没有荧光反应,但长期使用的皮肤却发生荧光反应,与脸部相邻却没有涂抹的脖子皮肤也没有荧光反应。
另外保养品宣称可以保养皮肤,理论上是可以协助皮肤恢复正常功能及生理结构与状态,但是在50倍的皮肤镜下,经常保养的皮肤反而皮纹皮丘都消失了,连汗毛都消失了,反观没有使用保养品的皮肤部位,皮肤结构完整,皮纹皮丘完整,皮肤晶莹剔透。
宋医生的临床数据库中满满的病患数据,甚至一堆都是名牌大厂的爱用者,以一位皮肤科临床医生亲自的观察纪录,我也认同这之间一定发生什么事了?
以目前国际上对化妆品原料及成品所做的安全性实验来看,也确实面面俱到,也都得到国际上大家的认可,但确实缺少了长期监测的机制。
从一个不懂化妆品制造的医生角度来看化妆品,将他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医学的知识来解释与验证,并使用医学的理论与手段来帮助皮肤复原,也确实能够去说明长期以来大家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是怎么一回事?
我认为目前的皮肤鉴测还有很多实验的设计上需要更严谨及需要在更有系统,只是研究这种工作很繁重,如果没有单位愿意进行较大规模研究与实验,那将会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我推荐...
如果你真的想好好的制造出对人类皮肤有益的商品,你应该去买来阅读。
如果妳真的想快点摆脱那恼人的皮肤问题,你也应该去买来阅读。
对了,从宋医生开始推广「十四天不洗脸」的诉求开始,很多人就开始看图说故事,然后疑神疑鬼的说:「十四天不洗脸」是真的吗?这样不会很脏吗?脸不会烂掉吗?我认为现在书出来了,想知道答案的人就去买来看吧~绝对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十四天不洗脸」也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
①
根据科学逻辑,要确定保养品或治疗的安全,应该在使用前、使用后都做纪录;而且必须长期监测,反复比对。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与为什么护肤品「长期使用有危险」?=谈「实验室数据」与「长期追踪PMS数据」的核心价值。
如果相信单次监测的「证据」,就会出现「使用类固醇的褪红效果很好,应该长期使用」这么愚蠢的事!保养品与医美治疗长期使用、大量使用;对身体的影响深远。只有真正长期监测,才能确保长期剂量安全。(「皮肤测试」、「皮肤检测」与「皮肤监测」有什么不同?=专业医疗论坛问题回答)
②
因为医美措施而敏感、痘痘,甚至酒糟∕玫瑰痤疮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错误保养品、雷射∕激光疗程产生黑斑是必然的!
任何伤害出现的反黑、发炎、脱皮、粉刺与红肿、刺痒……一定有改善!
只要正确实施并遵守肌肤监测的指导,这就是您最重要的科学证据!如果您同意上述理念,想定期获得真正的医学美容与保养品讯息?还请订阅本blog。
③
补充阅读:
「肌戒毒:十四天不洗脸的真正医学美容」 2013-01-04 19:09:46
关于「保养品内含荧光反应」的正式回答 2010-09-13
荧光剂的争议=北京新京报采访邀稿 2012-08-21
错误彩妆品,贻害不只一天!=「荧光彩妆?」案例报告 2012-09-05
保养品与荧光剂的纠结秘密=2012年10月北京费加罗FIGARO杂志邀稿 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