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品与荧光剂的纠结秘密=2012年10月北京费加罗FIGARO杂志邀稿

标签:
荧光监测保养护肤宋奉宜 |
分类: 肌肤监测 |

(图片取自网络http://www.chinavision.hk/trad/News.aspx?Fid=41&ClassId=46&NewsId=193)
亲爱的宋医师:
您好,我是费加罗的美容编辑。我们有一个专门针对顶尖专家的专栏,2P的内容,这期想邀请您出镜讲解一下荧光剂。主题是:荧光剂的秘密。
需要大约6个锦囊,每一个锦囊需要250个字左右的样子,文字生动有趣。
比如荧光剂到底是什么?它的危害是什么?如何判断化妆品中是否含有荧光剂等等……字数总共1600左右。
由于我们是半月刊,时间较赶,交稿时间是9月8号前,拜托你啦。
非常感谢,期待您的回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一题一题回答:
①
回答:除了荧光增白剂这种刻意添加的合成染料,自然界也有许多物质会发出荧光。例如萤火虫、木质素或某些人体的蛋白质,这些天然物质也可以发出荧光。不同化学结构会在不同波长下显出荧光。维它命A的最强激发光是328nm。因此同样365nm紫外线(医界常用的伍氏灯;Wood’s light),有些物质发出强荧光,维生素A就不会有强荧光反应。也就是说,即便是荧光物质,也不是紫外线区段都会出现荧光反应。
如同莎士比亚所说:不是所有闪亮的东西都是金子(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不是所有荧光物质照了同个紫外线都会同时发出荧光;会发出荧光的也未必是化学荧光剂。
②
回答:题目中的「荧光剂」,多半意指大家担忧的「化学合成荧光增白剂」。
从维基与百度我们知道: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能吸收近紫外线或紫色波段光线(波长300~400nm),再放射出蓝紫色荧光(420~470nm)的无色有机化合物。具有染料性质,多数是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
荧光增白剂的作用方式是:运用更多蓝色光域的射出,降低(互补)物质反射出来的黄光,帮助物体达到增白效果。
③
回答:大约二十年前,台湾的中南部发生乌脚病事件。当时还找不到「凶手」的时候,一度将矛头指向荧光增白剂。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虽然医界对荧光物质,甚至荧光增白剂的毒性与致癌性,到今天都还没有定论,基本上仍旧偏向担心、负向的。
因为这样的担心,各国政府虽然基本上不禁止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如纺织染料、洗衣粉与纸张增白),却一律规定「所有荧光反应不准出现可迁移现象」。所谓的「可迁移现象」就是「穿了衣服之后会染着在皮肤上」;实验室以标准溶出试验做为测试手段。
结论就是:医界不确定荧光反应对身体的伤害风险,但建议敬而远之。
④
回答:天然的荧光反应基本上是安全的——我们不会吃、喝石油提炼的化合物,政府也禁止食品与食品容器添加荧光增白剂;即便皮肤偶而沾染萤火虫的体液,各位要担心的多半是细菌感染或皮肤过敏。
换句话说,这个考虑应该局限到「荧光增白剂」这个小范围。因此答案是:「必须闪亮、增白的地方」。比方说舞会的荧光棒、夜光衣;漂白洗衣精或增色、鲜艳的洗衣添加剂甚至是笔记本、一般纸张或纸尿布、卫生棉等贴身纸制品(<=现在您知道「不准溶出」有多重要了吧?)。
⑤
回答:前面解释过的:更多的蓝光可以互补黄种人的黄色反应。因此「含有荧光物质的保养品」多半是美白产品,或者是清洁产品——特别是「洗完就透出洁白感」的那种。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题目更公平、更善良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保养品有荧光反应?」
①
②
⑥
回答:首先,使用紫外线发射器,从标准的伍氏灯到粗糙的验钞笔,都可以(约略)检测保养品、化妆品是不是有荧光反应。
补充一个台湾发生过的「趣闻」:有位消费者涂抹韩制BB霜后到夜店跳舞,发现自己成为全场焦点。照了镜子之后才惊觉「全脸发亮」……这是前年发生的IPKN BB霜乌龙事件,原因就是夜店使用了紫外线灯光。
最后提醒各位,某产品有荧光反应,可能表示天然荧光物质,也可能表示合成荧光增白剂。无论是哪一种,除非得到制造厂商的确定说明与安全保证,消费者应该完全避免使用该产品。
部落格设置目的:
①
②
③
补充阅读:
从IPKN BB霜乌龙事件,谈「只有长期监测,真正看到细胞不受损,才是硬道理」 2010年10月21日
关于「保养品内含荧光反应」的正式回答 2012-02-22 16:36
荧光剂的争议=北京新京报采访邀稿 2012-08-29 14:48
又发现荧光反应的乳液! 2011-01-31 21:46
「伍氏灯」就是「日光灯」!? 2012-04-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