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底液」到底是什么玩意儿?=2012年08月号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采访
(2012-07-06 21:42:30)
标签:
肌底液渗透浓度监测美白pms上市后敏感酒糟痤疮红斑发炎保养 |
分类: 酒糟、敏感、玫瑰痤疮与脂溢性 |
这期大陆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陈编辑发来一个邮件,希望问我一些「关于肌底液的深度问题」。
「深度问题」!?老天爷……身为医师,而且是大而化之、主攻实验与逻辑的男性医师,连「肌底液」是个什么玩意都不知道,还深度呢~
搞懂「肌底液」!?
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互动百科真是「商业、厂商的好朋友」。以下是它的说法:
肌底液:
活肤液含有精选活性物质的浓缩精华,这些物质能够从源头保养基因,使其基因活性显著提升,将「修护」蛋白质的合成恢复至最佳水平……一般的肌底液,大多含有既亲水又亲油的成分,能够将护肤品中的水分和油分同时瓦解,继而被肌肤更好的吸收。同时配合以软化角质、滋润角质的成分,令角质层更容易吸收后续的保养成分……肌肤比较干燥的时候,角质就会变硬,油性成分或是大分子的成分就很难被吸收……必须先把它像粉丝一样泡开,它才能够开始接受并且更容易接受你给与它的养分补给。而所谓的肌底液,就是那泡粉丝的水。将角质泡开,为后续保养打开方便大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美容名词……肌底液顾名思义是用来为后续产品打底用的,可以促进后续产品的吸收。
怎样判断护肤品的吸收程度以及基底液是否有效呢?你可以在自己的脸上或手上做个小实验。一边只使用护肤品(比如说乳液),另一边先用肌底液,再使用护肤品。三分钟后,观察两边的吸收情况。肌肤表面仍然觉得粘腻的,就表示没有吸收。反之,摸上去比较细滑、清爽的,就表示大部分已经被吸收了。如果仍然感觉不到的话,可以用吸油纸分别按压两边的皮肤,看看哪一边的油分比较多。
干性皮肤应多使用肌底液……一方面,肌肤干燥本来就不太容易吸收保养成分。另一方面,干性皮肤的人往往会选择滋润型的保养品,而滋润型的保养品所含的油性成分又相对比较大颗,较难被吸收……虽然做SPA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蒸汽、按摩等手法帮助你打开毛孔和促进吸收,但对于大分子和油性产品来说,促进渗透只靠外力是完全不够的。如果你总觉得SPA做了跟没做没什么区别,那么不妨在正式的保养之前,先使用肌底液。
肌底液注意事项:
用肌底液必须搭配后续保养品
如果你只用肌底液而不使用其它后续护肤品的话,那么它与一般化妆水无异。必须要搭配后续的保养品,才能显现出其超凡功效。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肌底液
其实,你可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基底液的!如果你的护肤根本不存在渗透难的问题,不管是什么质地的护肤品,都能够马上被肌肤吸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粘腻了许久最后只能擦去,那么我们建议你,根本也不要去管什么肌底液。
吃得愈饱,身体愈好!?
从资深医学美容从业者的角度,冷眼观察这几十年来保养护肤品的变化;走过「BB霜的疯潮与皮肤科医师对水泥漆的怨恨」、走过「纳米护肤品,没人敢保证一定没毒」;眼看商业达人、专家甚至皮肤高手不断讨论「某个成分真是好」、「某个成分很有毒」(护肤品成分表阅读的「成分控」有话说!…与回应);回想「令人敬爱的」大S复出保养界 人生哲学:狠狠的试!=广告/新闻阅读……除了捏一把冷汗,就只能……捏两把冷汗!!
请各位理智地思考下:任何产品/药品都有使用上限的问题。比方说吃饭,吃一碗很好,三十碗撑死。比方咳嗽药水,喝一口止咳,三公升……嘿嘿嘿。就算是我们非常信任的水;洁净、天然、清纯的水,喝一公升很好,喝五十公升就水中毒了!
再请各位更理智地思考:就算以左旋维它命C来说。皮肤受伤的人才会长斑,长斑的人才想使用左旋C。换句话说,使用左旋C的人多半是皮肤受伤的人。各位不要忘了,左旋C本身是酸性的(抗坏血酸);「皮肤受伤」的前提下使用,本来就有相对灼伤、更形干燥的风险。这也是左旋C临床使用上「有些人没有效果,有些人更黑」的真实现象来源。「更浓的左旋C、「渗透更深的左旋C」,会不会带来更多风险?使用肌底液之后再使用左旋C、使用各种「活性成分」,会不会造成过度渗入、剂量太高的皮肤伤害?
如果各位「拉远」了看,更理智地「远离现场」观察这一波波护肤保养品宣传风潮,是不是发现「美白保养品」悄悄地改成「敏感肌肤专用的美白保养品」?「保湿面膜」静静变身「敏感肌肤专用保湿面膜」?这些敏感、这些酒糟,会不会是保养成分过度渗透的后遗症?退一万步看,我们在医美临床上发现飞梭/点阵后导入对皮肤的明显伤害(再谈「飞梭雷射/点阵激光」对皮肤的伤害)。现下有了肌底液,「将角质泡开,为后续保养打开方便大门」,会不会有更多伤害机率?
以下是「道歉启事」
这次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邀稿,我也很想好好写。但是看到「这些物质能够从源头保养基因,使其基因活性显著提升,将「修护」蛋白质的合成恢复至最佳水平」这些话,气就不打一处来。现在的美容产品营销已到了天花乱坠,漫天飞仙的境界了?临床证据使人怀疑保养品成分吸收后对人体的长期影响,也导致安全化妆品运动(The Campaign for Safe Cosmetics)的出现。
身为临床医师,皮肤表现的第一线观察者,我曾经因为BB霜而忧虑。但是相较于BB霜的封闭堵塞,肌底液的「加强渗透」毋宁是一个更不可确知的未来风险!
二十年来替许多美丽杂志写科普稿件,当然理解杂志与厂商间友好关系的必要性。这次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邀稿,问了九个问题。我不是护肤成分的专业人员,不像某些达人勤奋地阅读成分表(事实上,我也不相信消费者阅读成分表有什么实际意义?「以阅读成分表方式理解保养品」?不!可!能!),因此从来无能回答「A产品比B产品如何」的评比问题。加上这篇文章如此犀利(偏颇?),猜测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刊出的机率不大,对于陈编辑的托付真是非常抱歉。只是写文章是忠实于自己,还是必须把工作完成:
问一:
肌底液的作用既然是为后续保养开路,柔软角质层,那么它和差不多功用的高浓度化妆水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肌底液很多,那是不是都是一个样子?
答一:
从网络上仅有的数据来看(台湾不像大陆这么流行肌底液,相关资料不多),猜测肌底液的「助渗透」是重点。就像上述资料所示:「如果你只用肌底液而不使用其它后续护肤品的话,那么它与一般化妆水无异」。因此我猜测这品项注重的是更多、更强的助渗力,而非产品自身有效成分如何、如何。
问二:
肌底液和精华的区别,难道分子更小?
答二:
从「文字上猜」,我认为分子大小不是重点,「破坏力」才是主轴。
问三:
这个新概念,在护肤上的真正贡献是什么?
答三:
如同前面提到,我担心的不是「贡献」,而是「更多、更深重的伤害」……敏感与酒糟肌肤现下已愈来愈多;我担心将来大家见面的问候语不再是「今天好吗?」,而是「今天还痛吗?」
问四:
以LANCOME为代表的肌底液,里面都有这个成分bifida fermentlysate;它是一种乳酸菌发酵液,这个成分强调的能提供一些细胞修复的原料,事实是否如此?为何推崇这种成分?
答四:
使用乳酸菌发酵液,就我所知是以SK-II的Pitera为滥觞。发酵液中当然存在许多胺基酸,也可能有些乳酸成分。讨论这个成分不是我的本领;但是身为医师,科学的理解者,我认为至少存在三个讨论点:
许多胺基酸,当然会有些胺基酸的补充好处,或者诱发刺激反应。
乳酸的存在,确实可以「将角质泡开,为后续保养打开方便大门」。而且乳酸成分对于皮肤的柔滑触感,也可以为产品的商业价值加分。
「发酵液」是一种复杂成分。相较于西方医学习惯的「单方评估」,复杂成分的评估更加困难,也更加说不准。
问五:
肌底液适合什么样的肌肤?什么肤质用了也没用?
答五:
这问题可以分为两段谈:「商业谈」与「医疗谈」。
如果只讨论「更好的」、「甚深入的渗透」,事实上网络数据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干性皮肤应多使用肌底液」。
如果考虑长期健康风险……为了不挡人财路,因此不讨论……
问六:
是选哪种都可以,还是可以根据肌肤类型有目的的选择?到底应该怎么选,比如说什么成分的有助于哪类问题的肌肤使用效果更好,就像精华液有分门别类的划分一样(这里希望老师给出十分具体的指导建议)
答六:
对不起,这就是我的「道歉」原因。我对精华液的分门别类都已经……现下如何讨论肌底液?精华液还能根据浓度、成分做一些意义不大的揣测(再强调一次,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没有长期临床监控的数据支持,「以阅读成分表方式理解保养品」?不!可!能!);肌底液这种「加强渗透」的恐怖份子,我除了「道歉」,实在说不出什么来……
问七:
今年新推出的肌底液,有没有升级或与以往的不同的地方?
答七:
「道歉」。
问八:
肌底液应该怎么用才能使效果最大化,比如怎样搭配产品,搭配什么产品?以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保养需求?
答八:
我特别担心就是「效果最大化」呀……
问九:
有没有一些选择、使用上的误区?
答九:
尖酸、刻薄地说:使用肌底液本身就是误区!
科学地说:我对肌底液只是猜测,并不真的理解。
(话又说回来,没有实际监测效果与风险,谁又「真的理解」?)
因此只有等到各位真正使用,并且在使用前、后不断监测皮肤表现;长期地监控,才能真正知道这个产品「加强渗透」究竟是喜是忧?对于皮肤健康的长期影响真实性如何?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
问十:
这是目前市面上有的肌底液产品,也是本期讨论的肌底液:
巴黎欧莱雅青春密码活颜精华肌底液280元
HR赫莲娜悦活新生肌源修护精华露1180元
Lancôme兰蔻精华肌底液
纪梵希焕颜美肌精华液
贝佳斯赋活青春肌底精华
葆拉珍选岁月屏障青春凝时精华基底液
Dior迪奥密集修护精华液
Suqqu Repair Essence活颜美肤精华液
太谢谢老师了……
答十:
耽误您二天的等候,写出来的文章竟然是这样的……真是太对不起您的谢谢了……[流泪中,勿打扰]
后记:
写完这个回答,心中十分难过。
年近半百,可以理解「中国精品购物指南杂志杂志与保养品厂商保持良好关系」的必需。因此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该杂志的刊登。如果他们竟然敢刊登,我其实觉得很抱歉,很「对不起」他们……谁都想广结善缘,但是科学人说科学话,中间或许可以含蓄,却无法转弯。
其次,看到这几年来保养品界的趋势,看到敏感与酒糟的益发盛行,看到医美仪器「日益精实壮大」,不断挑战皮肤的极限。身为皮肤科医师,天职是守护全民皮肤健康的医师,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惶恐。
我做肌肤监测,在药学界来说,就是上市后监测(post marketing surveillance;PMS)。大家都知道药品上市前必须有相对严谨的动物实验、第一期到第三期人体试验(「听细胞的声音」…肌肤监测,「更」科学的诊疗方式)。即便如此严谨,都可能在上市几十年后,发现药物不为人知的副作用与风险。这是因为使用量与使用经验、观察经验的增加,使医师与患者共同发现药品的「秘密」。严谨的药物上且可能出现不可预期风险,何况相对宽松许多的保养品?「化学成分对人体的渗入」是不争的事实(人乳样品中发现护肤品防晒成分=论坛译文引介),我们如何能昧着科学良心,完全忽视这些渗入成分对人体的巨大风险?既然您理解这些,对于「帮助渗透的肌底液」,难道不认为厂商们在商业考虑外,应该提出更多安全证据,以确保使用者健康?
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厂商。我还是正式声明一下:「我对于基底液确实理解不多,还请方家指正」。对于一位资深皮肤科医师的忧虑,一位从事肌肤监测医学多年的从业人员担心,还请各位提出更多长期安全证据,还全民一个更合理的信任感……
部落格设置目的:
①
②
③
补充阅读:
关于「对BB霜的怨念」以及后续发言… 2011-01-06 19:41
纳米护肤品,「没人敢保证一定没毒」=广告/新闻阅读 2011-09-07 20:44
大S复出保养界 人生哲学:狠狠的试!=广告/新闻阅读 2011-11-04 11:32
护肤品成分表阅读的「成分控」有话说!…与回应 2011-09-09 21:14
再谈「飞梭雷射/点阵激光」对皮肤的伤害 2011-12-07 16:43
「以阅读成分表方式理解保养品」?不!可!能! 2011-09-06 17:16
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 2011-01-06 18:10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2011-01-06 16:11
「听细胞的声音」…肌肤监测,「更」科学的诊疗方式 2011-12-31 17:01
医师应该「相对保守」,还是应该「前卫创新」? 2011-12-30 14:58
人乳样品中发现护肤品防晒成分=论坛译文引介 2011-05-20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