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护肤品「长期使用有危险」?=谈「实验室数据」与「长期追踪PMS数据」

标签:
肌肤监测护肤品成分风险敏感酒糟玫瑰痤疮粉刺致粉刺性伤害 |
分类: 肌肤监测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推行肌肤监测以来,我们发现许多市售护肤品的长期风险。这些风险其实也是敏感与酒糟肌肤的绝大部分来源;借着教导患者避开这些风险,我们取得「酒糟绝对改善,可望痊愈」的成就。
然而,令患者与媒体朋友最常疑惑、无法置信的就是:这些护肤品不是都有实验室数据证明吗?
成分到产品=谈「实验室数据」的来源
剖析护肤品风险,就要从最基础的成分下手。以大家最熟悉的左旋C为例;生产厂商确实会提供「添加多少为安全剂量、多少为刺激剂量,在什么酸碱环境pH值下添加最具活性」之类的短期实验数据。所谓「短期」,也就是「经过几个月,最多二到三年;二百只以下的动物实验后,人类所观察到的作用与副作用」。
(如果您理解「实验室规模与费用」,就知道上述数据已经算「长时间、大规模」的了~)
然而某厂商贩卖该成分到制造商,后者的工厂在这个左旋C之外,究竟又添加了什么附属成分?这些成分间交互作用如何?这些数据的产生时间又更短了—虽然不是护肤品制造专家,依照个人对药品成分间交互作用理解的推论,前者往往来自临床经验后的反省;护肤品成分交户反应的数据可能更残缺而不完整。
最简单的护肤品也需要至少八到十种成分。当它们最终混制成护肤品;这个「已经略显复杂」的终端产品还要经过容器填充。容器与终端产品的交互作用也没有太多严谨数据可供参酌。最常见就是「应该安全」的假设。护肤品制造厂商对这种「应该安全」的对应方式就是「留样」—每个批次留下部分样本,观察几个月到三年的保存期。后者勉强也称为「实验室数据」。
换句话说:从成分到产品,最终到容器包装;我们所依赖保护自我的的「实验数据」都是短期,往往残缺。
PMS:至少数万人与数年的追踪观察
医学界对药品的上市后监测(PMS)补足了这个缺憾。藉由临床医师对于药品的永久观察(药品上市多久,观察多久),全世界的医师(<=全世界!)共同补足了药品使用的不可知功效与风险。藉由PMS机制,人类学习到Aspirin不仅仅止痛,还可以预防心血栓;最新的报告是「对于某些癌症可能有预防能力」。这些Aspirin上市近五十年才知道的「好处」,就是医学界长期监测的结果。
另一方面,许多药物信誓旦旦地上市,比方说治疗孕吐的thalidomide。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之后,医师发现这个药物会导致胎儿畸形,于是立即踩了煞车。最近减肥药sibutramine的新闻,再度提醒我们「上市十七年后,人类才知道这个药物可能造成中风」的事实。这也是长期、全方位监控的结果。
类似的药物回收案例,每年都要发生个几十、上百次。PMS对人类保护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历史教训,如山证据
美容保养,甚至所谓「医学」美容,长久以来的基础知识偏向于实验室数据—某些实验室给出数据,所有人依样说明。姑且不论这些实验室的诚信,光是「少数医师、局限时间、有限样本」所得到的结果,就让我们疑惑「会不会重蹈thalidomide与sibutramine这些错误的覆辙」。
当今敏感性肌肤愈来愈多,所有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看到「好皮肤变敏感、敏感皮肤变酒糟、酒糟皮肤更恶化」的临床现象。借着几年肌肤监测与实际追踪的经验,我们发现整个产业的基础逻辑是不完整的。
「医学」美容的定义应当是:以医学逻辑、伦理与操作的美容行为。从上述的分析,各位可以发现无论是普通护肤品或「医学美容」护肤品,完全没有任何「医学追踪的PMS逻辑」。就像孕妇专用药品导致畸胎的历史,这些「短期安全」但「交互作用不清楚」的产品,长期使用会不会出现「敏感肌肤专用产品导致肌肤更加敏感」的荒谬现象,谁也没有把握!?
这样「没有把握」的护肤品之所以存在、茁壮,主要因为我们忽略了「被吸收的护肤品=会作用的药品」这个铁一般的事实:「护肤品成分渗入肌肤」的文献早已堆积如山,我们怎么会愚蠢到忽略「这些渗透的成分,对于身体必然出现正向或负向作用」的定律。
肌肤监测:大量的、长久的PMS数据
相较于实验室的少数、短期样本,肌肤监测是一个不断的、大量的、恒久性的监控。这些年累积下来的经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相信短期数据,就像「以兴奋性的毒品治疗忧郁」,看似正确,其实充满风险。
这是我们必须负责的时代—今日你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明日他人不再受苦的未来。请各位与我们协力推动肌肤监测…当所有医师都监测护肤品时,护肤品将像药品一样,不仅短期安全,也有长期保障。
那一天,护肤品将真正成为护肤品,长期使用不再危险…这是专业医疗人员必要达成的使命与梦想!
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