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前年冬天,在南食召尝试购买了索面,马上喜欢上了这种纤细而坚韧,汆水7秒即熟的面条。去年机缘巧合,去了一趟索面村,当然是不辞辛劳地拎了十来斤面条回家。没想到妈妈说,老家也有,只不过叫做“月子面”,是产妇娘坐月子补营养吃的。
索面,据说和福州的面线、日本的somen同出一宗,源自汉代的索饼。查询字典,somen的中文翻译是“挂面,索面”,看来的确师出同门。至于和索饼的关系,那就不光是索面了,从广义来讲,所有的面条都是索饼的后代。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种植小麦,大多数时候都是煮饭或熬煮,奢侈一点的搓皮碾粉,做煎饼。汉朝开始,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出现了胡饼、汤饼。把饼泡入汤中的汤饼是面条的最初始状态,随后出现了索饼。索,顾名思义,“长长的绳子”,面条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
瑞安的索面,制作材料只有两种——小麦粉和盐。夏秋季节的晴天清晨,是索面村最忙碌和紧张的时间,他们需要在日出后将面条晒出来,上午面条即将晒干前还保持着柔软时收面、盘面。
▼1 我们去的太晚了,晒满村子的面条绝大多数都已经收回,只剩下沿街一溜的空架子。
▼2 只有这家还有半架子面条还在收取过程中。
▼3
▼4
▼5 每家每户都在抓紧时间收面条,以免面条彻底干燥后脆裂,无法整形。
▼6
直接从木棍上撸下面条。
▼7
▼8
余下的面头可以作为面片售卖。
▼9 纤细如发丝的索面。
▼10
▼11
盘面。
▼12
面头。
▼13
正值午间,品尝了一碗新鲜出炉的正宗姜酒索面。姜片以热油爆香,加黄酒和水烧开,放入汆熟的索面,即可出锅装盘。荷包蛋和酒泡虾米是最传统的浇头。这一碗,驱寒发汗,暖胃,是旅人的营养滋补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