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坐落于波罗的海里加湾,地处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初到里加,便被古城的规模和大气吓了一跳,相比之下,塔林的古城袖珍很多。
▼1
古城外围。
▼2
古城内,基本都是这样的弯弯曲曲的石板路。
▼3
▼4
好像是当地学校在录制什么节目,引得游人纷纷驻足停留。
▼5
著名的不莱梅乐手雕像。很沮丧地发现,雕像太高,我只能摸到牛嘴。非常好奇,那被摸得锃亮的公鸡头是怎么来的?
▼6
坚强的圣彼得教堂钟楼。初建于1690年的钟楼,被烧毁过、被震倒过、塔顶掉下来过。现在,高123.25米的钟楼是俯瞰里加全城的最好地点。
▼7
依偎在母亲河道加瓦河身边的里加古城。
▼8
照片中央是分割古城和新城的里加自由纪念碑。修建于19世纪末的里加新艺术区建筑群就位于金顶教堂后方。
▼9
里加火车站、中央市场和被称为“斯大林生日蛋糕”的拉脱维亚学院。
▼10
近景的里加铁路桥,据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十大铁路桥之一。
▼11 城市的外围,是一望无际的森林。
▼12
位于老城中心最大的广场——圆顶广场。周围坐落着无数户外餐厅,里加美术馆也在广场边。
▼13
▼14
修缮中的圣玛丽圆顶教堂。
▼15
当然还有圆顶鱼餐厅。
▼16
▼17
▼18
▼19
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前身是瑞典人建的火药库塔楼。旁边这溜黄色的建筑是当时的瑞典驻军军营。
▼20
既然走到这里,就要找一找瑞典城门了。1689年,瑞典人为直通城外的瑞典驻军军营,从一栋已经建成的民居墙上抠挖出一扇城门。有趣的是,拱门上方雕刻着一头生气的狮子,据说意思是“不欢迎瑞典人的入侵”。不知道当时瑞典人是以什么样的心理接受了这头气呼呼的狮子的?
▼21
城门内。
▼22
绿色尖顶的圣雅可比教堂,是里加唯一尖塔上带有风铃的教堂。风铃的存在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罪恶的不信仰上帝的人的丧钟,也有传说“当不守妇道的女子经过时,铃声会自动响起。”我倒是觉得,挺像现在的电子监控眼的。
▼23
巴洛克风格装饰的教堂内部。
▼24
名称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三姐妹屋”遥相呼应的三兄弟之屋,展示了当年的“城里居大不易”,充分利用狭小的土地空间建造房屋。年代最早的是建于15世纪末的白屋,其次为1646年完成的黄屋,绿屋完成于17世纪末。
▼25 利维广场边的猫宅,黑猫在房子的尖顶上跃跃欲试。据说房屋主人是一个拉脱维亚商人,被Great
Guild商会拒绝成为会员,于是在屋顶放置两个黑猫雕刻,翘起猫尾冲著对面的大基尔特商会建筑,借此发泄愤怒,也有让商会倒楣的说法。可以说是“有钱任性”了。
▼26
花团锦簇的利维广场。
▼27
广场一边的绿地上有一座“The Head of The
LIIV”的雕像,根据说明原型置于博物馆内,应该是比较有名或者有意义的雕塑,可惜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28
这一带的建筑屋顶上都有风信旗。
▼29
▼30
古城内最华丽的建筑——黑头宫,是德国未婚商人组织“黑头兄弟会”在1344年建造的行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钻石王老五们建造的顶级会所。
▼32
黑头宫旁边的信息中心,第一次看到免费提供食物和水果的游客服务中心。
▼33
自由纪念碑。据说有战士换岗仪式,可惜没碰上。
▼34
纪念牌附近的拉脱维亚大学是一所散落在公共绿地间的大学学院。
▼35
▼36
▼37
▼38
▼39
集中于老城北部的里加新艺术区建筑群,约800栋楼,是世界上最多、最集中的新艺术建筑群。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是1890–1910年特别流行的一种艺术思想和装饰风格,它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生命的样式和结构,大量模拟鲜花和植物的造型和自然的曲线,建筑师们试图用这种风格和哲学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起来。
▼40
▼41
▼42
▼43
建筑师们提倡松绑艺术,将古希腊神话人物雕刻在门廊和柱子上,使平民老百姓也可以欣赏艺术的魅力。
▼44
▼45
▼4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