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努是爱沙尼亚的第四大城市,14世纪辟为海港,是爱沙尼亚的滨海疗养胜地。据说,随着夏季的来临,爱沙尼亚的“都城”也向西转移了130公里,来到了帕尔努,帕尔努也因此被誉为爱沙尼亚的“夏都“。我去的季节恰好是春末初夏,海滩和老城中心已经有了些人气。
▼1
住宿地选择在海滩边的Rannahotell,坐落在滨海森林公园和海滩之间。
▼2
抵达时恰好午后,稍事休息便出门觅食,顺带到老城里溜达一圈。
▼3
从宾馆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老城中心,正儿八经提供正餐的餐厅不多,挑选了猫途鹰当地排名第一的Pizza Restaurant
Steffani,后来发现在海滩边上居然有一家分店。
▼4
▼5
点了意面和披萨,价格平实,口味中规中矩。
▼6 骑士街(Ruutli
tänav)是老城的中心街道,也是步行街,两侧多是17世纪的建筑。
▼7
步行街的一头立有爱沙尼亚著名记者、诗人、爱沙尼亚国歌词作者Johann Voldemar
Jannsen(1819-1890)的青铜雕像,一手持帽一手拿报纸。
▼8
铜像手里拿着的《Perno
Postimees》报创立于1857年,雕像是报社150周年的纪念。据说触摸他手里报纸可以带来一天的好运!无疑,推出这个“噱头”的宣传力度不是很足,报纸没有被摸得锃亮。
▼9
黄墙白边绿顶的凯瑟琳教堂,在阳光下显得明媚而清新。
▼10
▼11
▼12
▼13
▼14
▼15
在教堂边的游客信息中心取了一张地图,按图索骥找到塔林门。塔林门修建于17世纪瑞典统治期间,因为这座城门连接帕尔努到首都塔林的驿道,所以得名,也称古斯塔夫(瑞典国王)门。帕尔努的中世纪防卫系统使得城市完全被壕沟包围,仅水门通往河岸直达里加,但在利沃尼亚战争(Livonian
War)中被完全摧毁。到19世纪,仅塔林门、岸堤及通往河岸边堡垒的沟槽得以保存。如今,从这座巴洛克式的拱门走过森林公园,可以直达海滩。门前的空地上,安放了一盘铜雕的古城原貌立体地图。
▼16
▼17
▼18
▼19
在靠近波罗的海沙滩的路边,筑有爱沙尼亚作曲家Raimond
Valgre的青铜雕像,坐在雕像旁边时,会响起作曲家的经典乐曲。走累了,坐下来陪伴着作曲家,在海涛声中聆听乐曲,无疑是最佳的休憩方式。
▼20
据说帕尔努的泥浴非常著名,泥浴场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在冬季提供桑拿、夏季提供温海水浴。
1926年后建造了罗马式泥浴场,在一战中被摧毁,2014年重建了精品SPA。到门口一看才知道原来SPA采取预约制,需要提前再Hedon
spa hotel的网站上进行预约,而且19:00(周日17:00)后不营业。
▼21
海边。
▼22
▼23
返回宾馆,拿一瓶路上购买的Bitter Lemon,翻出书,坐在避风处看海。
▼24
晚餐懒得走远,朋友提议就在Hedon spa hotel所属的Restaurant
Raimond解决,于是我就穿着单衣,趿拉着拖鞋去了。
▼25 餐厅的食物非常新鲜美味,缺点就是量小、价高。
▼26 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餐前面包!被我们三下五除二扫光,人家又给送了一份
。
▼27
餐后赠送的主厨小点。
▼28
吃完,朋友突然建议去防浪堤走走。我看看脚下的拖鞋,又懒得回宾馆,那就走吧!
▼29
看到这位遛狗女士的穿着了吗?穿着单衣和拖鞋,我已经是在靠意志保暖了。
▼30
▼31
这片区域属于帕尔努的海滩草甸保护区域(Parnu Coastal Meadow
Protection
Area),建立于1958年,以保护濒危植物、海岸草甸、溪流和移动沙丘,2008年修建了一座观鸟塔及一条步道。
▼32
河岸左侧的防浪堤是帕尔努的象征,初建于1769年,为预防河口泥沙堆积,女皇凯瑟琳二世下令用原木筑造了防浪堤。1863年-1864年,用岩石延修了防浪堤,使总长达2公里,成为恋人散步的罗曼地。我们去时水位有些高,穿的鞋子也不适合踩水,只好到此为止了。
▼33
▼34
▼35
▼36 沿着海滩慢慢返回。
▼37
▼38
▼39
▼40

▼41
这么冷的海里,居然还有一家子在游泳!
▼42
▼43
第二天离去前的早餐,海边下起了冰雹,黄豆大小的冰粒子噼噼啪啪地在地面乱跳,随后,大雨瓢泼。
▼44
酒店的自助早餐非常丰盛。
▼45
在这里,唯一一次品尝到了爱沙尼亚侧特色饮料kana,一种用爱沙尼亚传统磨粉的面粉混合克菲尔(Kefir)发酵乳的饮品,服务生介绍说是一种酿酒饮料。因为朋友要开车,我特地问了含不含酒精成分,回答说没有。口感类似打碎的酒酿和酸奶的混合物,很好喝。
▼46
雨中再见,帕尔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