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走到红场,临时抱佛脚发现克里姆林宫里周末会有士兵表演,立马改去了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和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从红线的Кропоткинская
(Kropotkinskaya)站出来,一眼就看到了一座雄伟的金顶教堂,这才记起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也在这里!
▼1
半天的行程,可以先去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再去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然后走跨越莫斯科河的步行桥,桥两边一边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另一边是彼得大帝像。过桥走大概1公里左右,就到了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参观完毕后,最近的地铁站是橙线的Tretyakovskaya站。之所以这么唠叨,是因为我们功课没做好,傻乎乎地居然走回了红场,那个累!
▼2 走出地铁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广场。

▼3 这座东正教教堂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和世界第一高的,怪不得看门狮也这么耀武扬威。

▼4 马路对面就是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都说位于主馆旁的19到20世界欧洲与美洲画廊很容易被人疏忽,可是我和另一批朋友却不约而同都以为这扇门就是主馆,结果误打误撞直接参观了副馆。至于主馆,本来就不是我们的重点,原因当然是这是一座副馆强于主馆,需要分别购买门票的奇怪博物馆。

画廊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王尔德的临展,展示了当时的手稿、剧场分镜稿、宣传画、剧本等,不能拍照。二、三层才是欧美画廊。
▼5 《女性半身像》,作者Henry Jacobs。没度娘到作者的任何信息,拍她,只是因为神情很像我的一位发小。

▼6 梵高《马车与火车》。

▼7 又见睡莲。

▼8 还是熟悉的,雷诺阿的《穿黑衣的女人》。

▼9 《乡村情侣》,作者是法国乡村风俗画家Jules Bastien
Lepage,这位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宁静的暖色傍晚景象里,粗粝的村舍、男子衣服硬朗的棱角和透着疲倦的放松身姿、女子拈花的背影,糅合在一起,仿佛感觉到真实生活中爱情的现实以及美好。

▼10
法国雕塑家Louis Levasseur的《负重者》。

▼11 卢梭的《美洲豹袭击马》。终于把画作和人名对了起来,之前一直很喜欢这类画,可愣是没把中英文对起来,这次突然之间发现Henri
Rousseau,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卢梭嘛
!

▼12

▼13 再认识一位,Frans
Masereel,比利时的版画家。1958年时曾经应邀来中国举办过个人画展,回国后创作了《回忆中国》组画。这幅是他创作的《红场》,气场十足!

▼14 最爱的一座雕像,
。

出门后觉得有些累,于是取消了主馆的行程,决定上桥透透气,放松一下。
▼15 步行桥。

▼16 红色围墙和角楼、白墙黄窗框绿顶的就是克里姆林宫。

▼17

▼18 另一边是乘风破浪的彼得大帝。

▼19
走到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门前,大家突然叹了口气,决定先找个地方喝杯咖啡,歇歇脚再进门,之前大量的世界名画实在太晃眼了,还没怎么消化。反正周五的美术馆要晚上九点才闭馆。

▼20 最近的两家咖啡吧有点贵,找了一家稍微远一点的小餐馆。

▼21 下午四点左右居然也有不少客人。

▼22 全俄文菜单,两眼一码黑,好不容易点了茶和咖啡。看到好多客人都点了这种油饼,我们也点了一个牛肉馅的,味道不错。

▼23 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的馆藏主要以俄罗斯美术家的为主,参观者很多。

▼24 《克里姆林宫教堂广场的宗教仪式》。

▼25 教堂看着有点熟悉,想不起来是哪座了,圆顶看上去都差不多啊。冬天的集市,看上去非常热闹。

▼26 《运水》。风雪交加、滴水成冻的天气里,逆着风,三个孩子和一个成人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努力地推拉着运水雪橇。

▼27 老夫少妻的婚礼。老人松弛而得意的脸庞,少女低眉垂脸的无奈,周边人各不相同的表情,构成了这幅隐含讽刺的画作。

▼28 暴风雨里的挣扎。很喜欢那淡淡的斜挂彩虹,预示着希望。

▼29 还有好几副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幅画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俄国历史画巨匠Vasily
Surikov的彼得大帝三部曲之一。近卫军的历史我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由伊凡大帝从商人和农民等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挑选成立,类似秘密警察部队,随着权力的增长,也曾参与过争权斗争。然而因其立场和背景,与贵族阶层有天然的矛盾。衰落期时地位低下、工作环境残酷、工资入不敷出,被解散后还曾参与过一些人民起义。画作描绘的是1698年,彼得大帝出访国外时,国内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仓促回国镇压。画面右侧穿着蓝色军装的骑马人就是彼得大帝,他的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绞刑架,旁边衣着华丽的是外国使节和宠臣。占据画作大部分位置的是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人和他们的家属。
▼30 《女贵族莫洛卓娃》,Vasily
Surikov所画的彼得大帝三部曲之一。莫洛卓娃是个拥有农奴8000人的贵族寡妇,以乐善好施、信仰虔诚、关心附庸、道德高尚而深得人心,因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流放,关进地牢,在饥寒交迫中死亡。画作描绘的是她在流放途中经过莫斯科,大批旧教支持者赶来送行。位于右侧画面人群前方的是两位赤贫追随者,老人和乞丐,乞丐竖起两指与莫洛卓娃表明坚守旧教的决心(新教用三指画十字,旧教用二指)。画面左上角则是一些喜笑颜开的支持官方新教的军工新贵。

▼31 俄国19世纪末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宗教仪式》,很像庙会
。

▼32 俄国著名抒情风格创始画家Savrasov的《The Rooks Have
Come》。画作创作于画家的巅峰时期,描绘了俄国农村地区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积雪渐渐融化,露出片片黑色的土地,原野上空雪化形成的水汽在原野上空凝成薄薄的散乱云层,白桦树上有白嘴鸦在筑巢,树下低洼处雪水聚成洼塘。这种通过精心勾画的简练诗意表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惜画家的晚年并不幸福,在唯一的女儿过世后,他开始酗酒,亲朋好友帮助无果,最终孑然一人,葬礼仅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的创始人参加。

▼33 来点轻松点的,《松林的早上》,很可爱的黑熊一家。后来发现在俄罗斯很受欢迎,某个巧克力品牌也以这幅画为标志。

▼34 《午餐》。

▼35《花园》,在树下乘凉玩骰子的姑娘们。

▼36

▼37

▼38
馆内还有好几群老师带着孩子参观的,有些孩子看上去才小学一、二年级的模样。俄罗斯所有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本国学生都可以免票优先入场。

▼39

▼40 宗教画不是很感兴趣,即使是名家的,快速走过了。

▼41

▼42 除了画作,还有雕刻和雕塑。壁炉,非常精美,不知从哪儿挖来的。

▼43

▼44 雕塑《农村的爱》,和《乡村情侣》相映成趣,有木有?

▼45 出门,依然暮色渐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