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014-06-21 10:51:37)
标签:

上海博物馆

申城寻踪大型考古特展

杂谈

分类: 困兽之城市游走

       如果是上海的历史有6000年,你信不信?“申城寻踪”考古展就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福泉山,随后是广富林和马桥文化,寻根溯源,我深深感受着上海兼容并蓄的胸怀。

       整个展览分三个展厅,一楼是第一展厅“文明之光”,展现上海史前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转折。

       ▼1 发现于上海青浦地区崧泽遗址的“上海第一人”,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保存较好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人类骸骨,距今约6000年,代表了上海最早的“先民”。在高科技复原后,显示是一位25-30岁的青年男子,这个年龄是新时期时代男性死亡的正常年龄。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崧泽遗址位于现青浦区赵巷村崧泽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发掘就已经发现一系列以崧泽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广泛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因风格鲜明,被称为“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在长江三角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中,崧泽文化是联系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环节,开创了承上启下的崭新时代。
       ▼2 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生火炊煮的器具主要是夹砂红陶腰沿釜,盛器则是牛鼻耳的罐和盆。陶器手工制作,较大的器物则用泥条盘筑法。烧制的温度比较低,胎壁厚重、质地粗糙。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与马家浜文化使用粗砂细石相比,崧泽文化夹砂陶器的羼(chan)和料基本成分由蚌壳屑和稻谷壳组成。由于取材方便,且焙烧后产生很多气孔,使陶器非常轻巧。鼎、甗是那时主要的炊具。鼎改变了使用釜时复杂的架烧方式,使烹饪食物更加便捷。

       ▼3 甗是崧泽先民创造出来的新炊具。甗(yan),蒸锅的原型,在鼎的结构上稍加改造后使之具有烧煮和气蒸两种功能。使用时从腰部的口中注入水,上口部架上蒸笼即可。甗的发明,促进了蒸食方式的普及。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4 双层镂空花瓣足陶壶,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到,陶壶有内外两层,内层是真正的容器,外层只是装饰而已。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5 竹编纹陶罐。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6 镂空勾连纹陶豆。陶豆,形似高足盘的食器,现代瓷盘的前身。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也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这只陶豆的底部是镂空的连续竹编纹,镂空增加了通透和轻巧感。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7 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的石犁。石犁的发明,大大加速了农业国家的进展。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8 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400-4300年)的石锛,用于砍伐和刨土。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9 崧泽文化时期的植物种子和果实。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0 那时的上海先民以渔猎为主,稻谷的种植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主食来源。为了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驯养动物。图中左侧的摆件和右侧的陶匜(yi),都为猪形。尤其左侧的陶猪,身躯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荡然无存。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1 在良渚文化时期,虽然家猪已经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野生动物依然是肉食的重要补充。这只鹿钺(yue)纹陶尊的腹部细刻了一只长着双角的鹿和一把带柄的石钺,可能记录了一次氏族首领率领的集体狩猎活动,狩猎对象是梅花鹿、麋鹿等鹿科动物。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2  袋足陶鬹(gui)。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3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4 鱼篓形贯耳陶壶和红彩高柄纽陶罐。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5 细刻纹阔把陶壶和鸭形的带盖细刻纹双阔把陶匜。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6 考古现场模型。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7 玉质的项链。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8 鱼璜、玉玦。玉玦是女性佩戴的耳环。玉璜和玉璋、玉琮、 玉璧、玉圭、玉琥被称为“六器”。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19 神人兽面纹玉琮。上部为神纹,下部为兽面纹。注意看,神纹及兽面纹的两边还有阴刻的鸟纹。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0 鹿角,装饰品?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1 这个比较凶猛,人头盖骨碗。用线割的方式取下的颅盖骨,前后侧边分别有三个孔,可以悬挂。一般用的是敌方人的颅骨,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2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从旁边的复制品上可以看到整根权杖通身雕刻精细的神人兽面纹共有十余组。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在距今4000年前后,即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青铜时代,发达的良渚文化逐渐衰落最后消失,来自黄河流域的先民成为本地区的统治者。根据松江广富林遗址和闵行马桥遗址,这时期的上海文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交融的时代。前者代表北方文化,后者以南方文化占主导。说明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此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为上海文化精神的重要特质之一。

       在广富林文化之前,良渚文化之后,还有一类以鱼鳍足的鼎和细长颈鬹为代表的遗存,因为首先发现于浙江潜山漾遗址,暂名为“潜山漾阶段遗址”。这个阶段的陶器器型主要是鼎、瓮、鬹、罐、豆等。鼎身折沿、垂腹、大鱼鳍足;瓮厚唇、折沿、深腹,腹部常装饰有弦断或抹断的篮纹;鬹以泥质红陶为主,鬹颈细长,大袋足。

       ▼23 潜山漾阶段(距今4300-4100年)的细高颈袋足陶鬹。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4 去年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广富林文化时期(距今4100-3900年)的骨镞和骨鱼钩。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5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侧装三角形足陶鼎。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6 马桥文化时期(距今3900-3200年)的云雷纹鸭形陶壶。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7 叶脉纹陶罐。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28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  原始瓷豆。马桥文化硬陶生产更加普及。软陶和硬陶的分化,是窑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原始瓷的发明做好了技术的准备,为东汉以后成熟青瓷的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桥文化的原始瓷是目前确认的最早的样品,烧成温度1150-1175℃,胎土中含70%以上的氧化硅,釉层透明、光亮,完全玻化或有少量残留物和气泡,釉面有明显开裂,其制釉材料可能是胎泥加木灰配制而成。
【上海博物馆】申城寻踪考古展(上)-文明之光
 

……………………………………………………………………………………………………………………………………………………………………Tip:博物馆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场)

         申城寻踪考古展:2014.6.7--8.31

         博物馆门票:免费

         申城寻踪专题讲解器:租金20元,押金300元。

         不要忘了到服务台拿取一本免费的《申城寻踪》导览手册,非常精美。

         总参观时间:约4小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