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原打算用一个篇幅讲述阿卡罗阿的,整理完照片发现居然有百来张,还不包括出海的,我有拍那么多?!删去比较重复的,结果还有六成怎么也不舍得,只好分了两篇,上一篇是路上的风景,这篇是小镇的景致,至于出海肯定还是要另外开了。
下午的阿卡罗阿阳光灿烂,我一个人在镇子里闲逛。很喜欢这样的旅行方式,可以有时间一个人自由地活动。偶尔也会有相遇的时候,或者相视一笑,或者交流看到的美景,然后再次错身。
我们住的地方在小镇最热闹的区域,离码头也不远。说热闹也就是在步行单程20分钟内,有几家服装饰品店,几家特产商店,还有几家餐厅,每个类别下不会超过5个店铺,神奇的是,每家经营的也绝不一样。比如我经过的三家服饰店,分别是水晶和银饰店、icebreak户外服装店以及一家个性服装店。信息中心的特产以各种新西兰标志的纪念品为主,一家纯粹以羊毛制品为主,另一家则售卖各种特色家饰和玩具。至于餐厅,泰国菜、西餐和速食店散落在海湾边。
旅馆所在的这条路和海湾路交汇,可以直通到码头边。却也因此,幽静很多。下午的阳光灿烂,从冰天雪地的库克山区来到这里,突然有一种“原来春天藏在这里了”的感觉。
▼1
每家每户的门前墙下,繁花累累。有趣的是,当我站在开着深紫色花串的大树下仰头张望,走过来三个明显是当地人的老太太也停足抬头,其中一个甚至轻轻拉低树枝嗅了一下。另外两个老太太对花朵紫得这么浓郁而惊叹不已。水晶店里的饰品都不便宜,不过有零售的散水晶都很不错,价格也不高,本来想回程时买的,结果再经过时才四点半就已经关门了。那个摩托车就挂在家饰店的外墙上,够别致吧!
▼2
花花草草,而且和环境浑然一体,感觉不拍实在对不起它们。
▼3
某家深藏在居民楼之间的小型服饰店,门口花团锦簇,看到有人进出才注意到是商铺。
▼4
旅馆,白色栅栏、白色大门、白色信箱、蓝色屋檐下紫藤蔓延的白色内廊。而整幢建筑掩映在大树的绿荫下,被花枝围绕。
▼5
让人联想到夏日慵懒午后的斑驳阳光,半透的窗纱后,想必格外地幽静和清凉吧。
▼6
拐角处,几株樱花怒放如雪。
▼7
湛蓝色的天空,别怀疑,就是这个颜色。让我自己也无法置信、举起相机一定要记录的澄净色彩。拍完才发现,角落的阴影里有个靠着汽车悠哉看报的人。
▼8
另一家旅馆门前,面对海湾的长椅。
▼9
肉铺和熟食店。大玻璃窗上的漫画很好玩,要不是想着买了肉肠也没法烧(那天的住宿没有厨房),肯定进去买一根尝尝了。
▼10
下午两点的时候经过,贴的是这张纸“午餐,马上回来”。四点的时候再经过,已经挂了“关门”的牌子。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到底开过门没有?还是午餐回来就关门了?
▼11
速食店,主要以早餐的馅饼为主。之所以注意到这里,是因为透过落地窗看到一个高挑的光头在跳舞,大大的裙摆飞扬,我几乎以为眼花了。定睛再看时,才发现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发型很特别,一半光头一半梳了一根辫子。要说根本没法看,可就是非常地美丽,让人惊叹。不由推门进去想买一个馅饼吃,没想到推不动。另一个男性店员摆摆手指指门口,我才注意到是午后的休息时间。只好看着姑娘美丽的笑颜离开。后来返程时又一次经过,看到有个爸爸带着四五岁的娃娃在和男性店员商量,孩子饿了,想吃馅饼。男孩子一脸为难,说还没到营业时间。娃娃扁着脸眼看就要哭了,男孩子挠挠头说有个早晨的需要热一下行不行?宾主于是皆欢,看得我也欢喜无比。就是美丽的姑娘无缘再见啊!
▼12
沿着海湾的街道,其中靠近码头的有一段步行街。要说游人也不算太少,当然是相对于当地来说,不过鸥鸟更多,瞄着红色的眼影,显得眼睛大得离谱。它们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还喜欢停在制高点,比如路灯上、招牌顶上。
▼13
步行街上的人行道。
▼14
沿着海湾往镇外的方向走。
▼15
那高高的塔状建筑是当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可惜在11年的地震中也遭到了损毁,部分坍塌,目前在争取重建中。当时被地震损坏的,还有博物馆,至今还贴着封条,没有开放。远景中的山坡上,是一个公园步道。那天犯懒,不想上去。
▼16
纪念碑附近的儿童游乐场。
▼17
大发画兴的艺术家。
▼18
海滩上,这两位在挖什么宝藏?
▼19
路边的try-pot。
▼20
后来在基督城的博物馆里看到这幅介绍,然后再上网检索,才知道原来try-pot是用来去除鲸鱼身上的油脂的
。
▼21
继续看些温馨欢乐的。看海的一家子。
▼22
码头边的溪流和跨溪的小桥。野趣横生,感慨我们城市里的河流千篇一律、两岸齐整的石墙,花费大不说,还丧失了河道的自然过滤和净化功能。
▼23
桥和码头之间的一片小草地。
▼24
从灯塔方向的海湾拐出去,就是连接南太平洋的航道了。
▼25
码头,可以自由进出。这两位,应该是去钓鱼的呢。
▼26
太阳西斜,光线逐渐转为金黄。
▼27
▼28
水晶店的橱窗映射着最后一缕阳光。
▼29
一瓶酒、一箪食、一本书,直到日落西山。
▼30
倦鸟归巢。
▼31
港湾沉静在霞光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