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玩具,让蒙尘已久的胶卷重新见到了阳光。看着扫描出来的这一张张旧影,忽然之间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于胶卷、痴迷于自己做后期。
我是个不能算勤力,也不能算太懒的人,所以,我写旅行记录,却又只愿用最少的语言去描述。
所以,那时的我这样写道:抵达已是中午,旅游集散中心乌镇次日返回的车程首日必配导游。于是匆匆跟导游逛了一圈。百床馆、蓝印花布馆、茅盾故居,记得的也只有这些值得一看。
已经不记得那是一个怎样的院落,然而记忆里有那一匹又一匹深深浅浅蓝白色的花布,穿梭其间的惊叹。

然后,彼时不喜的影像今日倒有了温润的色彩,古镇与旗袍,普通也变得有了那么些意味。

茅盾的小说和黄磊的《似水年华》叠加在一起,让我对乌镇有些许的失望。东大街的背后已经没有曲折小巷可以探幽,唯有绕河行走。远处的高楼和电线杆抢占逢源双桥的镜头怎么也无法避免。
我知道这样的平静已然消失,即使未曾再去。



不过,另辟的商业区使得大街保留着原来的生活状态,休息、生活,似时间的另一扇门。

虽然西栅的双桥披满蓑衣,无见真容。但是熙攘的西街,茶馆林立,老人们围桌聚谈。三轮车似时光隧道,童年就在眼前。
一部分胶卷已经痕迹斑斑,不明白为什么藏在片袋里小心保存的片条也会有印痕,只能归因于时间。再如何精心刻意,可以左右却无法阻挡。
我依然记得那是一个雨天,或许因为下雨,很多游客都匆匆离去,或者躲在茶馆里。而我欣喜于这样的细雨,让街道空旷了许多。

青石板、木板墙,我如同走在故乡那般惬意。就连屋里午睡的婆婆,也那般亲切。

那天,我应该没有带伞。我带了吗?我记得我为拍下这雨晕而纠结,不知道该取怎样的速度和曝光,才能将细雨化入树影的柔美表现出来?

我也应该在桥上等了许久,才捕捉到这抹清丽的艳红。

如果不是照片和记录,我已经不记得这些了:260号汤阿姨夫妇次日中午仍盛情留食,任早起摄影疲惫的我独自一人在家休息至下午。慕《似水年华》而来的南京姑娘与青年旅馆的实习生投缘宿下后分文未投,然后一早和我相遇同游,是旅途中超值的快乐和收获。

我很懒记录,是不是?我想,我应该是住在260号的民宿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已经浑然忘却,原来我曾经经历过这样朴素的热情,蹭过一顿饭,退房后依然悠哉休息。
原来,这个陌生的姑娘曾经与我同行,她是南京人,似乎半夜才到乌镇,跑到青年旅社却没有床位,于是准备与守夜的实习生彻夜聊天,却没想到详谈甚欢之后,人家把自己的宿舍让了出来。第二天一早,我们是怎么相遇的?才会一同傻傻地衡量这颗古银杏的腰围?

我曾经去过这里吗?而且还去了两次。我明明白白地写着:贪恋仁义茶楼窗外的好风景而一去再去。绵软香甜的糕点,清茶袅袅,细雨蒙蒙,我伏案假寐,恣意享受这难得的奢侈。

照片也清晰地表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而且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那么,按照我的个性,我应该愿意让自己记得这一刻的平静与惬意,甚至会有一种隐约的狂放,清茶与糕点,为什么我忘记了你们的滋味?

我以“然后,离去……”作为结束语,今日,我多么高兴我可以重新返回,然后,再度离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