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我们的初拟计划里当然是有晋祠的,然而行程拟定后,却只能删除了晋祠。只因在订机票时,不小心订了上午的航班,导致了在太原只能停驻一晚,哪儿也去不了。没想到行前三天,我们接到了上航的通知,航班取消了,我们只能坐晚上的航班。哦也,太好了!

不记得是坐哪路公交车了,只记得大约1小时后,才到了终点站——晋祠公园。有不少黑车等在那儿揽客,会告诉你路很远。而事实上,只要走10分钟左右就到了公园门口。起初还很疑惑,为什么说是公园?到了门口才明白,原来真正的晋祠在这个免费公园的深处。
门口有不少私人导游,花了30元雇了一个,后来才明白除了难老泉外,只介绍中轴线,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讲解马马虎虎,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
许是节假日,公园里游人不少。 要不是时间不多,主要目的在晋祠,公园曲径通幽,依坡伴湖,风景也很不错。

门票70元。在入闸口还经历了一场很混乱让我至今没算清楚的事情。娇娇有研究生学生证,然而这里不能用。检票口附近有中年妇女用一张用过的学生票换娇娇的全票,给了她一张新学生票让她配着学生证过闸,然后给了我们20元。好像是这样,反正就是用一张全票换了一张学生票加20元。
第一个就是水镜台,为明代建筑。之所以称为水镜台,是指建筑的正面是戏台后面,而建筑的背面才是戏台正面。

“水镜台”匾额也是晋祠三匾之一。两边各有一幅画,左边的忘记了,右边的是昭君出塞图。据说戏台下还埋了四只大水缸,起扩音的作用。
局部彩绘,颜色艳丽和谐,线条流畅。抬头抬得很酸也很值得。

过了遇仙桥就是金人台。于四角各有一个铁人像。除东北角(下图右下)为民国二年所铸外,均为宋代文物。尤其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雕塑细腻,肚子锃亮,历经900年而无一丝磨损锈迹的,是中岳蒿山名师所铸。据说也是这一尊,有一日终于受不了日晒雨淋,化成普通人想逃走,没想到为汾河所阻,欲渡河时言语疏漏被船工识破,还原抬回原地,为示惩戒,脚背上砍了三刀,至今还有痕迹。然而,依我看,是宵小偷了它,却发现一般船只根本无法承重,无奈之下放弃,为泄愤才砍了三刀。

金人台之后就是“对越”牌坊,明代书法家高应元出资所建。对越,晋祠三匾之二,“对”意为报答,“越”即颂扬,宣扬母德之意。既表达了高应元对自己母亲疾病早日康复的期盼,也表达了对唐叔虞之母邑姜的尊崇。

其后为献殿,与鱼沼飞梁、圣母殿同为晋祠三宝。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外形似亭,四面通风,可以延缓祭祀品的变质。内里无梁柱,通达清凉。

连接献殿和圣母殿的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鱼沼飞梁。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此处的水源又为晋水之源,多游鱼,故名鱼沼。因年代过久,现在看到的是经过加固的。

在太原博物馆里,有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的微缩模型,可以很清楚地俯瞰整体结构。

圣母殿,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于宋代建造。

殿前廊柱上有8条木雕盘龙,好几条可以看到明显的破损。这一条给我的感觉像一个站在课堂上的老师,正在讲解何为惠流三晋。

主殿只能通过木栅栏往内看,而且不能拍照。个人感觉不开闪光应该无碍,将ISO调高至1600才勉强对焦。居中是圣母,两旁共有43名宋代彩塑侍女。

这些侍女和难老泉、齐年柏构成了晋祠三绝。尤其是下图第二位戴着红冠的侍女,这边看过去是微笑,如果从另一边看过来却是愁苦脸型。梅兰芳大师曾评价“一颦一笑,似诉平生”。

大殿两旁矗立着哼哈二将,眼神下斜似乎在说:“你!干什么的?”

圣母殿右侧的柏树,植于西周,因与晋祠齐年,而名为“齐年柏”。宋代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颂之。由于年代久远,逐渐倾斜,现在正在维护保养中。同样,唐御碑亭也处于关闭状态。

从圣母殿左拐,就是难老泉了。

“难老”——晋祠三匾之三,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水温保持17摄氏度,常年不息。唐代诗人李白《咏晋祠》诗中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龙鳞沙昔草绿。”然而,据导游说,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如今的难老泉早已是人工维持水流了
。

要是这奔腾汹涌的水波是天然的该有多好!
泉亭上方还有一座水母宫,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据说很久以前有位刘姓姑娘被婆婆欺凌,每日需去远方挑水至水瓮满,给的水桶底却是尖的。一日途中有老人路过讨水喝,将桶中的水都喝完了,柳氏也没有一点埋怨,只是发愁天色将晚,继续返回挑水婆婆会骂。于是这个老人给了她一根马鞭,说只要放到水瓮底,每日轻击一次,水瓮即满。果然如是。然而不久,婆婆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将媳妇支走,将马鞭乱挥,没想到大水汹涌而出无法停止。柳氏赶回,做于瓮上,水流自此源源不断。

沿泉而下,是南三北七的分流渠,水流叮咚,清可见底。

再往南行约十余分钟,是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后面就是38米高的生生舍利塔,据说下面埋有舍利子。门关着,无法登塔。

看不到唐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就看看奉圣寺前院南北两廊的《华严石经》碑吧。

返程,已过午。下一站,太原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