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和双林寺,是几个朋友极力推荐的地方,当然要趴趴走遍。
买票的当口,四下张望了一圈,第一个感觉这里不是大院,是一座城堡!只是大门口挂着“王府”的红灯笼,不免有些别扭。

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城堡的模型。清代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移居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逐步建造了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模型展现的是目前作为景区开放的红门堡和高家崖。下图里较远的不规则建筑群是高家崖,也是王家在静升镇的起源地。随着族群规模越来越大,才在其西面建筑了红门堡。所以后者看起来非常规整,长方形城堡围墙围起来的是由一纵三横“王”子形巷子构成的建筑群。
一个院落又一个院落地进进出出,每一个院落都是三进,格局几乎一模一样。在些许疲惫的同时,让我想起了石库门,每一个石库门社区都有大围墙,每一个石库门院落也都是彼此相连,中间有巷子。于是,有了一些暗暗的小欢乐。
街巷很宽敞,足以可跑马车。等级很严谨,大门、侧门,连吃饭的院子都有区别。主人在院子里吃。食堂由一个大院子一份为二,管家、贴身丫鬟等一边,长工另一边。当然,每一边的屋子都比普通的三室一厅大。每一个细节的雕刻,无论石雕、木雕都非常精美,而且绝不重复。
屋檐下的燕窝,非常熟悉的景象。让我想起老家和老屋,即使休息天也无法睡懒觉,被迫早起给燕子开门的日子。

不一样的瓦垄,不一样的蝙蝠脸。看着这一张张搞怪小丑脸,总是忍不住想笑。

崭新的宫灯,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格外地压抑?

总是不由自主地,用眼神去抚摸墙面和檐头。那檐角的龙头似乎在努力爬上墙。斑驳的墙面,听到的脚步声有多少?掠过的人影有几何?

依然温润的地板,掩不去天花板的斑斑潮痕。人去楼空的夜晚,应该是怎样一种情形?

角落里的壁炉?难道是冬天的空调?好奢侈啊!让我又一次升起把墙面剖开的冲动,里面到底有没有夹层和烟道?是什么样的?

据说是当年慈禧跑路时住过的。
墙壁上的雕刻,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

如果把每一个院落里的土地龛拍下来,肯定可以出一本集子。不亏是土地爷,不愁没房屋住。

这座就是连接两个大院的桥,应该是后来加固过的。不知道原先是不是这种现代的样式?底下是四车道出城堡的大门,是原来就有的,由大块河卵石铺就,非常震撼。还有一个很牛掰的名字——龙鳞街!

从车道可以感觉到城墙的高耸。看,我自然而然地写着“城墙”。
桥面。

站在墙上,可以看到两座城堡的院墙和守卫的亭子。

西大院里的水井。当然试图揭开盖子瞅瞅有水没水,黑糊糊一片,啥也看不见。

只是随手拍的侧门,如今看着,却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规整,是我唯一的感受。

还是自己偏爱的角落。

这里也有一座小花园。

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院墙。走在院落间的时候,就看到墙头有人走动,眼热不已。后来果然看见上墙的阶梯,当然二话不说,往上走。
真的是城墙的结构,并行三人绰绰有余,还有护卫亭和墙眼。不过想想明代时这个地方属于边境地带,也就释然了。
城墙上风不小,还有隐隐的黄沙扑面。可以看到村里沿山而建的窑洞。

往堡内看,是重重的屋檐。

移步之间,几乎可以对院落一览无余。

眼前的景色,重复的规律,从侧面印证了与石库门的类似之处,又一次暗乐。

蔓延墙头的这一抹绿,让人眼前一亮。

不知不觉,过去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只是走马观花。如他们,离去前,再回眸看一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