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璧古堡,在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的龙凤乡张壁村,吸引我的当然是它约唐代开挖的地道。许是因为非周末,280元包到一辆面包车走王家大院、张璧和双林寺。
王家大院花的时间久了点,到张璧的时间就有点紧张了。地图又不是很详尽,整个古堡地面地下组成了一个立体迷宫,只是匆匆走了一条街。
门票依然很犀利,60元。
买票在关帝庙门口,买完进闸,以为地道入口在庙里,结果没找到。

于是走到斜对面的窑洞房——观音堂。原来供奉的是三尊千手观音,可惜在文革时被毁。村民拆除神龛时,厚厚的墙壁里坐着这尊包泥铁像。既像佛又似道,不知道是汉人还是外夷。于是,就继续供养在这里。

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庙门的对面才是堡门,堡门边有往上的斜坡道,是第二个检票门,地道入口在这里。当然,唐时的古道口可不止如今的聊聊几个。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地道战》,水井壁、山边屋里,到处有出入口。只是,过于久远的年代导致部分地道坍塌或者没有开放罢了。就譬如关帝庙里是有地道的,只是出于安全,不让游客走而已。至于可罕王是哪一个?为什么祠庙建在汗家土地上,至今仍是一个谜。

看地图似乎开放的地道有两三条,我们还规划了一条能够贯穿整条地道最直接的一条路,结果到了地底后,瞬间陷入昏暗,几乎连脚下也看不清楚,连手机屏也能成为光源,不要说方向感了。
从头至尾,除了我们三个,没有其他游客,脚步声在通道里回荡。没走一会儿,三个人开始叽叽呱呱说话。话题包括这儿真冷,风太大了,要是一个人就不要走了,胡七八搭地扯着。此间,我真的第一次闻到了,或者说顺着呼吸吞咽到肺里、胃里还有脑海里的土细胞。或者,冬眠的动物之所以不需要饮食,一方面是秋天囤足了脂肪,另一方面,他们用泥土营养着自己吧?

走了没一会儿,就想念天空了。有指示牌示意“通往地面”,顺着坡道向越来越温暖和明亮的地方走,果然是出口,只是被拦截了,腐叶枯枝堆满了台阶。

继续游走在泥土气里。

这是通气口,看这情形,我们至少已经在底下十余米的二层通道了。应该还有三层,据我估计,没有开放。据说那是为了预防水淹地道。一直以为地道战是抗日时期才发明了,到了张璧才明白敢情千年前就有了。

一层地道壁上凿有牲畜槽和马房等,二层间隔有仅容二、三士兵坐靠的兵房、粮仓等等。可惜灯光实在过于昏暗。

还有一个将军洞,不仅宽敞多而且有窗。

光是炕就堪比一个士兵洞的大小。

终于顺着指示出了地道,居然是山边。

没有找到空王行祠,当然也有些惫懒,我自己解释为吸饱了纯净土的结果。就在连接南北堡门的主街道上走了一个半来回。这颗槐抱柳据说已经千年,绿荫葱葱,感觉像城堡的中心地带,是唯一看到村民闲坐的地方。边上有个很大的人工池塘,让我想起《鬼子来了》里的那个村子,可惜水塘是水泥砌的,而且没有水。

在午后的艳阳曝晒下,村子的空气里飘着均匀的驴羊粪味。堡北地玄武大殿已经很破败,正在维修和兴建,和介绍怎么也对不上号,让人有点小小失望。不如走在小巷里,倒有点滴的惊喜。



需要时间,去慢慢挖掘这个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