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
Phu在老挝语里的意思是“石庙”。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普高山山腰,东北距湄公河西岸城镇占巴塞8公里,巴色以南50km。
据说,瓦普庙的建造起源于一场奇妙的战争。公元1235年,老挝与泰国之间暴发战争,老挝的军队包围了泰国的要塞南市,却久攻不下,双方伤亡惨重。老挝的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和泰国的那空伯罗女王于是进行了一场和谈。和谈的决议是双方各建一座佛塔,谁先完成,谁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结果,泰国女王所建的塔于当年7月中旬完成,老挝的军队履约退出泰国领土,战争和平结束。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不久后去世,老挝人为纪念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继续建造佛塔,于一年后建成,就是瓦普庙。

从四千美岛到巴色,有一项同样奇妙的长途车程,可以途径普占庙,并停留一段时间。在Ban
Nakasang码头看到车辆,又一次遭遇了惊喜——居然是一辆空调商旅车,只有我们一行5人!
快到达普占庙前,车辆需要经过摆渡通过色顿河。

狭长型的瓦普庙将近800米长,分成三个区域。最前一个区域是两座行宫的遗址,紧挨着被一条被用于洗礼仪式的雨道一分为二的巨大方形水池。接下来,是一条长达300米的林迦大道通往第二区域。

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教祭祀庙廊遗址散落在山前的平地上。左侧的一座正在维修中,有围栏和脚架错落遮掩着。

断壁残垣散落在荒草之间。

再精美的雕琢也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闷湿的风里,阴云聚散,曾经方正、光洁的青石台阶依然崎岖和圆滑,布满了苔藓,黄白色的缅栀花悄然坠落。

一个小女孩嬉笑着打破了山林间的沉寂,如同纳迦般迷人的微笑。

路旁很现代的供台和笑得开怀的小贩。

走过缅栀花树下的台阶,山腰处的平台,是第三个区域——佛殿。

被改造成佛殿的大殿依然保留有原先的印度教雕刻。

看上去是不是和吴哥窟并无二致?

平台上回望俯瞰,经过森林的过滤,酷热的风带了一丝丝的凉意,千年的景色就这样扑面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