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来段闲话,比较惊悚的闲话。大学时期我在学校的美妆店打杂工,所谓杂工就是不仅管货物进出管货物打包还要管推销。学校美妆店实体销量不佳但在淘宝上很不错,所以打包成了我每日必修(成果:练就了结实打包的好手艺),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每天都要打包好几箱卫生巾,没错,整箱的护舒宝整箱的苏菲!习惯于去超市现买的我非常不解,为什么有人一口气要买这么多,家里放得下吗。某次我按耐不住问了老板,老板凉凉地回答我,因为买家所在地很难买到真的品牌卫生巾,我……石化了,完全没有想到这个事情……后来我出门旅游时开始留意卫生巾真假,发现,如果当地没有大型连锁超市的话,那买到假货山寨卫生巾的机率会非常高,所以不能确定真假不如去网上旗舰店买。
闲话扯完言归正传。
首先,来看看卫生巾的主要构成吧。
http://ww3/large/6c1fe1bcgw1et3v5plkxaj21kw0vydrp.jpg
吸收层大概是卫生巾最重要的结构了,吸收量,渗透性等都和它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吸收层的材料主要是绒毛浆,高分子吸水树脂等(always
绒毛浆是一种纸浆,来自针叶木,国际通行的用来制造卫生巾、尿不湿和医院床垫的重要材料,绒毛浆的特性是纤维长强度高,扬尘小,感觉很像棉花,二次回收的纸浆纤维短强度不高,怎么可能拿来制造长时间吸水的材料,,国标强制规定卫生巾不能用废弃卫生用品制造,合格卫生巾都不用回收料好吗!至于绒毛浆的制造办法,也并不神奇,通过化学制法抽取木材中的纤维,洗涤加漂白。
底层没什么可说的,PE膜是目前常用的底层材料,有些厂家会在底层材料上下功夫,做出各种复合底层增加透气性,底层透气性要求目前仅仅是卫生巾行业内自觉,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参照,希望下一版标准修订的时候,能考虑底膜的透气性指标。
接下去该谈谈国标,请大家记住大陆卫生巾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标准:《GB-T
http://ww1/large/6c1fe1bcgw1et3v7pz2omj20q10g1gn6.jpg
GB
http://ww3/large/6c1fe1bcgw1et3v8zyxp6j20sw09s0uf.jpg
最后,是大家最最关心的point,卫生巾到底有没有荧光增白剂,到底该不该有荧光增白剂。对于该不该有荧光增白剂,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事情在国标里压根就没提到,两个国标都没有,日本和美国的标准里没有,湾湾的标准貌似提到了。那么荧光增白剂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消费者又为什么闻荧光增白剂变色呢?
荧光增白剂听起来是个很吓人的东西,实质是一类染料的总称,在物品中添加后可以有效增加白度,这个东西应用在许多行业中,日常主要是纸张、塑料、皮革和洗涤剂等。这个东西的应用发展,是染料界20世纪后期的三大成就之一,普通人不知不觉中会接触到很多品种的荧光增白剂。
大部分卫生巾中都含有荧光剂的说法,大概源自于某个卫生巾品牌的宣传文案,该品牌称荧光剂会残留,被人体吸收从而诱发癌症,自家产品绝对不含荧光增白剂。不含荧光剂瞬间成为一个卖点,这个品牌的卫生巾也随之卖出高价。于是,问题就来了,荧光剂真的有那么不堪?
人体经常接触的荧光剂都是水溶性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于荧光剂毒性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动物口服实验证明,常用的水溶性荧光增白剂不会被器官吸收,急性毒性测试结果也呈阴性,但确实存在非常低概率的真皮过敏和刺激粘膜,对伤口愈合过程不存在影响。唯一有不良结果的是致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215-270nm波段紫外线下,某些荧光增白剂有致癌性,不过这个波段的紫外线已经被大气层吸收了无法到达地球表面。这样看,荧光增白剂也不是那么可怕嘛。
这样的结论估计很多人依然不服,因为没有解释卫生巾中到底有没有荧光增白剂,按照某媒体的报道《娇爽等卫生巾均含荧光增白剂:明明有却宣称无》的测评结果,似乎给卫生巾都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这点下了定论,报道的讲述也比较详细,堪称李菊福。但是,慢着,还有另一篇非官方测评,《11种卫生巾荧光剂测试报告》,文中详细地给出了测试原理和方法,以及测评过程、测评结果的照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1种常见的卫生巾的面层和吸收层都没有添加荧光增白剂,吸收层的高分子吸水树脂自带荧光现象,并不是后来添加的,也不直接接触皮肤,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有荧光反应不见得是荧光增白剂。
夭寿啦,两篇测评居然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一定有哪里出现了偏差对吧……
让俺们再仔细阅读两篇测评,《娇爽等卫生巾均含荧光增白剂:明明有却宣称无》这篇除了写出检测结果,点明国标没有荧光剂相关标准等信息外,还提到了一个国标,《GB/T
http://ww3/large/6c1fe1bcgw1et3vcq71t4j20vw0hv78l.jpg
测定原理中说明了是用萃取液提取样品中的荧光增白剂,步骤中说明将样品剪成小块,倒入萃取液中萃取等,关键就在于这个萃取液,纸和纸板基本是单一的成分,纸浆,而卫生巾是多种材料制成的,按照这个标准做的话,大约是把卫生巾剪成小块放进了萃取液中。反过来看《11种卫生巾荧光剂测试报告》,是把卫生巾拆开来测定荧光反应,《11种》原文中有一些话耐人寻味,“本次媒体中报道卫生巾含有荧光剂,也许是测试方法差异造成的。在卫生巾的某些组分中,确实含有荧光成分,如果将这些成分也统一取样进行测试,则可以得出产品中添加有荧光剂的结论。”“本次测试中亦有发现,用于粘和的胶质、外包装膜上的油墨、用于锁水的高分子吸水树脂(SAP)颗粒均有荧光反应。”以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相反的结论就是因不同的测评办法得出的。
综合一下做出推断,卫生巾直接和皮肤接触的部分,应该不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至于不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比如背胶,底膜上花纹的油墨,可能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这个结论,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满意呢……
好了,本次就到这里,累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