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

(2011-01-04 08:3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例研究(版主:王成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六年级下册第89页例5

【设计理念】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掌握方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题型很多,在平时教学和总复习中和学生已经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判、二列、三检验。“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种题型,但它关键在于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所以本节课重点建构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解决模式,梳理联系和区别,巩固解决方法;构建“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同“归一法”、“归总法”解决问题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深化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复习只是在“比和比例”的复习中,出现了一道小题,练习题题型也不够全面。没有总结、概括解答方法,也没有探寻知识间的异同点。所以本知识的复习需要老师重新建构。

【学生分析】

    在之前的复习中,学生已经总结、归纳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判、二列、三检验。并且在“一般的解决问题”中,已经掌握了“归一法”、“归总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归一法”、“归总法”以及“比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知识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建构模型。

(一)、建构“归一法”和“归总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师:这有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师:怎样列式?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3、师:还是这两个数学信息,谁能再添上一个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4、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意图设计】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一般的解决问题”中学生已经复习过,这里从一步到两步循序渐进重新出现,目的是构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框架,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屏幕显示: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4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我们齐读一下题目。

6、师:如果要解答第(1)题,应先求什么?

7、师:怎样列式?

8、师:如果要解答第(2)题,应先求什么?

9、师:怎样列式?

10、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点?用什么法计算?

屏幕显示:

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平均每箱苹果多少钱?

            平均每班多少人?

            ……

11、师:像这样的在解决问题时求: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平均每箱苹果多少钱?平均每班多少人?等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一法”。(板书:归一法

【意图设计】

    在解答中通过“先求什么?”既巩固一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又找到一类问题解答的共同点:都是先求每份数。虽然教材中没有介绍解答方法的名称,但复习时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从而构建一类解决问题的解答模式。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              

11、师:这又有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12、师:怎样列式?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                            

13、师:还是这两个数学信息,谁能再添上一个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14、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意图设计】

    这里雷同地出现从一步到两步的解决问题,形式简单、学生回答起来轻松,目的是构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框架,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屏幕显示: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每天看30页,几天可以看完?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5、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我们齐读一下题目。

16、师:如果要解答第(1)题,应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17、师:如果要解答第(2)题,应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18、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点?用什么法计算?

屏幕显示:

全书一共有多少页?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全程一共有多少千米?

            一共花了多少钱?

            ……

19、师:像这样的在解决问题时求:全书一共有多少页?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全程一共有多少千米?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总法”。(板书:归总法

【意图设计】

    这里也是雷同地通过“先求什么?”既巩固一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又找到一类问题解答的共同点:都是先求总数。但问题的提出更完整,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更高。

20、师: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用“归一法”或“归总法”来解答的。

21、师:所以在解答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或是用其他方法解决;然后再列式计算。

22、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为三步,并且编了一个顺口溜,谁能说一说是什么?(板书:一判 二列 三检验)同学们齐读一下。

【意图设计】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会解答十道题,不如学会总结一道题的解答方法,对于一些有规律的解决问题,发现、归纳、总结、运用解答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23、师:这里有几道题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解答?

屏幕显示:

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解答?计算时先求什么?

1)、小红步行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50米,6分钟可以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可以到学校?

2)、小明和小亮去超市买同一种笔记本,小明买3本花了6.6元,小亮买了5本,花了多少钱?

24、师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先判断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别忘记检验。

【意图设计】

    通过对比判断练习,既要分清解答方法,又要明确数量关系。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准备。

(二)、建构“比例”法。

屏幕显示: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4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每天看30页,几天可以看完?

4)、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师:刚才我们解答的4道题目,除了可以用“归一法”和“归总法”来计算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板书:用比例

【意图设计】

    同样的题目,让学生明确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会用多种策略思考问题。

2、师: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学过什么比例?(板书:正比例  反比例

3、师: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想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最关键得看什么?(板书:比值一定

4、师: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想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例,最关键得看什么?(板书:乘积一定

【意图设计】

    虽然只是“解决问题”的复习,但要考虑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涉猎的相关知识也要进行复习。

5、师:4道题目如果要求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小组讨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步?都是什么?

6、师: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变,变的只是内涵。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具体处理问题,明确“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7、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判断这4道题目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

8、师:该怎样列式?(板书:)

9、师:谁再来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10、学生小结: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别忘记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会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还要明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解答,掌握解答方法的核心:乘积一定还是比值一定。并且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三)、探讨“归一法”和“归总法”同“比例法”的联系。

1、师:通过解答这四道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2、师:用正比例解答的题目都可以用“归一法”来解答,用反比例解答的题目都可以用“归总法”来解答。(板书:←→

【意图设计】

    通过“你有什么发现?”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同一道题目有不同的解答策略。

3、师: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意图设计】

    小结自己的学习,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4、师:我们做一下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 先判断下面各题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再列出比例,不用解答。

1)、小红步行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50米,6分钟可以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可以到学校?

2)、小明和小亮去超市买同一种笔记本,小明买3本花了6.6元,小亮买了5本,花了多少钱?

【意图设计】

    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便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2、判断题。

妈妈从超市买回5千克桔子花了15元。照这样计算,3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桔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5×15=X×30                

B30:X=5:15                (     )

C155=30:X              

解:5 X=15×30              (     )

D5:15=X:30                (     )

E3015=X5              (     )

师:A为什么是错误的?B为什么也是错误的?C为什么是错误的?也就是三步中的哪一步错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应注意什么?(板书:注意:对应

【意图设计】

    通过判断对错,使学生明确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要注意等号两边关系式的对应。

3、用比例的知识解答。((1)、(2)只列式,不用计算;3)列式计算。)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返回时用了多少小时?

2)、学校会议室用方砖铺地,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需要256块;如果改用边长8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3)、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再开3小时就可以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做完的检验并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检验也是解答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往往被忽略,这里是引起学生对检验的注意。

4、一个晒盐场用 100克的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吨的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意图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一个优点就是不用考虑单位名称的统一,这道题就是很好的例子。

5、前几天王老师去清溪上课,特意查看了一下东莞市的交通图,王老师发现从城区到清溪的直线距离大约是45千米,过几天王老师打算从城区去虎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办王老师算一算从城区到虎门大约有多少千米?

【意图设计】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本道题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现实价值。

6、学校操场上有一根旗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

师生共同探讨方法,并留作业完成数学活动报告。

 

 

数学活动报告

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人员

 

活动工具

 

 

活动过程

 

活动收获

 

 

【意图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学活动。对于作业的布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通过复习有什么收获?

【意图设计】

    回顾收获是对自己学习价值的体现。有条理地总结所复习的知识,也是有序思维的训练。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归一法               ←→    正比例(注意:对应)

180÷3                       比值一定

180÷3×4                  180:3 = X :4

420÷(180÷3)              180:3 = 420 : X

归总法               ←→    反比例

20×6                       乘积一定

20×6÷30                   20×6= 30X

20×6÷5                     20×6= 5X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