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复习课
(2011-01-04 08:35: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例研究(版主:王成邦) |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六年级下册第89页例5。
【设计理念】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掌握方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题型很多,在平时教学和总复习中和学生已经归纳、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判、二列、三检验。“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种题型,但它关键在于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所以本节课重点建构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解决模式,梳理联系和区别,巩固解决方法;构建“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同“归一法”、“归总法”解决问题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深化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1、归纳总结“归一法”、“归总法”以及“比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知识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一)、建构“归一法”和“归总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师:这有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师:怎样列式?
屏幕显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3、师:还是这两个数学信息,谁能再添上一个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4、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意图设计】
屏幕显示: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4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我们齐读一下题目。
6、师:如果要解答第(1)题,应先求什么?
7、师:怎样列式?
8、师:如果要解答第(2)题,应先求什么?
9、师:怎样列式?
10、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点?用什么法计算?
屏幕显示:
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1、师:像这样的在解决问题时求: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平均每箱苹果多少钱?平均每班多少人?等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一法”。(板书:归一法)
【意图设计】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
11、师:这又有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12、师:怎样列式?
屏幕显示: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
13、师:还是这两个数学信息,谁能再添上一个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14、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意图设计】
屏幕显示: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每天看30页,几天可以看完?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5、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我们齐读一下题目。
16、师:如果要解答第(1)题,应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17、师:如果要解答第(2)题,应先求什么?怎样列式?
18、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相同点?用什么法计算?
屏幕显示:
全书一共有多少页?
19、师:像这样的在解决问题时求:全书一共有多少页?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全程一共有多少千米?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归总法”。(板书:归总法)
【意图设计】
20、师: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用“归一法”或“归总法”来解答的。
21、师:所以在解答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或是用其他方法解决;然后再列式计算。
22、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为三步,并且编了一个顺口溜,谁能说一说是什么?(板书:一判 二列 三检验)同学们齐读一下。
【意图设计】
23、师:这里有几道题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解答?
屏幕显示:
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用“归一法”还是“归总法”解答?计算时先求什么?
(1)、小红步行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50米,6分钟可以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可以到学校?
(2)、小明和小亮去超市买同一种笔记本,小明买3本花了6.6元,小亮买了5本,花了多少钱?
24、师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先判断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别忘记检验。
【意图设计】
(二)、建构“比例”法。
屏幕显示:
(1)、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42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每天看30页,几天可以看完?
(4)、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20页,6天可以看完;如果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师:刚才我们解答的4道题目,除了可以用“归一法”和“归总法”来计算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板书:用比例)
【意图设计】
2、师: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学过什么比例?(板书:正比例
3、师: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想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最关键得看什么?(板书:比值一定)
4、师: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想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例,最关键得看什么?(板书:乘积一定)
【意图设计】
5、师:这4道题目如果要求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小组讨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步?都是什么?
6、师: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7、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判断这4道题目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
8、师:该怎样列式?(板书:)
9、师:谁再来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10、学生小结: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别忘记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三)、探讨“归一法”和“归总法”同“比例法”的联系。
1、师:通过解答这四道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2、师:用正比例解答的题目都可以用“归一法”来解答,用反比例解答的题目都可以用“归总法”来解答。(板书:←→)
【意图设计】
3、师: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意图设计】
4、师:我们做一下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 先判断下面各题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再列出比例,不用解答。
(1)、小红步行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50米,6分钟可以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可以到学校?
(2)、小明和小亮去超市买同一种笔记本,小明买3本花了6.6元,小亮买了5本,花了多少钱?
【意图设计】
2、判断题。
妈妈从超市买回5千克桔子花了15元。照这样计算,3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桔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5×15=X×30
B、30:X=5:15
C、15:5=30:X
解:5 X=15×30
D、5:15=X:30
E、30:15=X:5
师:A为什么是错误的?B为什么也是错误的?C为什么是错误的?也就是三步中的哪一步错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应注意什么?(板书:注意:对应)
【意图设计】
3、用比例的知识解答。((1)、(2)只列式,不用计算;(3)列式计算。)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返回时用了多少小时?
(2)、学校会议室用方砖铺地,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需要256块;如果改用边长8分米的方砖铺,需要多少块?
(3)、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再开3小时就可以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做完的检验并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检验?
【意图设计】
4、一个晒盐场用 100克的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吨的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意图设计】
5、前几天王老师去清溪上课,特意查看了一下东莞市的交通图,王老师发现从城区到清溪的直线距离大约是45千米,过几天王老师打算从城区去虎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办王老师算一算从城区到虎门大约有多少千米?
【意图设计】
6、学校操场上有一根旗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
师生共同探讨方法,并留作业完成数学活动报告。
数学活动报告
|
活动内容 |
|
|
活动时间 |
|
|
活动地点 |
|
|
活动人员 |
|
|
活动工具 |
|
|
活动过程 |
|
|
活动收获 |
|
【意图设计】
三、总结:通过复习有什么收获?
【意图设计】
【板书设计】
归一法
180÷3
180÷3×4
420÷(180÷3)
归总法
20×6
20×6÷30
20×6÷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