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之死与经济舱综合症

看见网上沸沸扬扬的北大教授因为“非法行医,惨死北大医院的报道”,脑子里想起这样的情景:经过一次长途飞行后,结束旅途的人们正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有人刚踏出机舱,却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倒地死亡。
这些死亡的病人,与惨死北大医院的熊教授有什么关系吗?
原来,他们都被同一种疾病夺去了生命:肺动脉栓塞!
那么什么是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简单说就是有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的栓子堵住了肺动脉或者它的分支,造成肺循环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其临床表现多样,轻的经治疗后会改善,重的危及生命。
大家知道,在长途空中飞行中,由于仓位狭小,不能随便走动,乘客相对固定于一个固定的体位和姿势,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再加上飞行中空气干燥,饮水少,乘客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全身的血液也容易变得粘稠起来,流动减慢,对于具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凝状态、动脉硬化等的危险因素的人群,长途飞行越长(一般10小时以上),越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当这样的病人站起活动时,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下来,栓子随着血液流动,有可能到达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酿成悲剧。
由于这种肺动脉栓塞的形成与长时间飞行有关,所以也有学者将这种飞行相关的肺动脉栓塞命名为“经济舱综合症”。
经济舱综合症起病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且肺动脉血栓发病极其凶险,一旦发生,抢救机会较小,故重在预防。
1.
长途飞行中,应尽量多运动下肢,最好每隔2小时离开座位,站起来走一走。若走动不便,至少可以做做原地踏步的动作,避免长时间肢体的固定。
2.
要多饮水,不要害怕上厕所。这点对初次长途飞行的乘客或女性朋友可能特别有必要。
3.
对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的乘客,必要是最好加服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若旅行中突然出现小腿明显肿胀、站立或行走时加重,小腿深部疼痛时,应该想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这时切忌抬高患肢或者进行活动,应立即就医。
我的相关博文:
解读北大熊卓为教授死亡原因之一:我所知道的肺动脉栓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