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专家提醒:震后谨防心脏病高发
文章发表于2008年5月28日<中国消费者报>健康版
在各项救灾、防疫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同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孙宏涛医生提醒说,强震之后有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心脏病病人,相关医疗机构和易患病人群应有所准备。
孙宏涛介绍说,1994年,美国洛杉矶附近的诺思里奇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发生之后,接收幸存者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发现受伤者面临着新一轮的死亡袭击:心脏病,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诺思里奇”效应。几个月之后,研究者惊奇地发现,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因心血管问题而出现突然死亡(猝死)的人数急剧上升,是之前一年同期死亡人数的4.41倍!
其实,这种所谓的“诺思里奇”效应在其它国家地震之后也出现过。研究者发现在1981年希腊6.7级地震之后的几天内,因为心血管原因的死亡较平常升高了2.5倍;在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之后,在震后4周,心肌梗塞的发生率较震前一年同期升高了3.5倍,在震后4周并一直持续到8周,心脏原因死亡率较前年同期均显著升高。在我国台湾1999年的地震之后,震后6周,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病人较同期也升高了1.5倍!
谈到原因,孙宏涛分析说,强震之后,在灾区的受灾人群之中,即使没有受伤,没有被埋在瓦砾下,其心率也会显著升高,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水平会升高,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1998年意大利4.7级地震后,研究者通过动态血压检测,发现受灾人群血压、心率均显著上升,持续6小时到最长的7年之久!而血压升高、血脂升高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次,突发的地震对受灾的人群今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实质性的影响,人员伤亡,家破人亡,在失去亲人和财产损失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的强烈的刺激下,会产生瞬间的血流动力学、血栓前状态、血管张力等因素改变,体内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激素的释放显著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会发生斑块破裂,直接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导致震后心脏猝死率明显升高。冠脉内的血栓移位还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心室颤动,导致死亡。
再加上地震后,睡眠时间少,疲惫,灾区群众往往被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原有的社会圈子完全被破坏,缺乏亲人朋友的情绪疏导,强烈的应激状态下,血压会出现波动,冠脉张力发生改变。
谈到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孙宏涛建议:一方面,震后应提供紧急心血管方面的医疗救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做好可能出现的心脏病病人的抢救,另一方面,及时派驻专业心理咨询医生,对灾区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对于高风险病人,如原先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的高危病人,对于情绪明显低落的老年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必要时可以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预防心肌缺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