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私立高中 |
分类: 美国私立高中介绍 |
美国高中留学回顾与思考
---献给正在或有梦想进入美国高中学习的同学们
在美国读了两年高中。两年时间,没有短到让我没时间了解美国,却也没有长到让我麻木。仍然保有一份新鲜感,我踏上前往大学的路。
当初做出高中出国这个决定前的考虑时间仅为半个月左右,其实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斟酌,犹豫和患得患失上。和父母小作商议,即决定申请美国高中,并且按部就班收到录取,回复,签证,行前准备,出发。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内心的好奇、激动夹杂着对未知生活的紧张与不安,是出发前每天心情的最佳写照。没有能熟练驾驭语言,没有熟知的朋友,没有可以依赖的任何人,一切都靠自己。
经历完了两年的褪变,和大学申请的磨砺,稍稍回首,高中留学这个决定是让人满意的。
顶尖的精英教育
美国私立高中教育之好已经广泛流传,简而言之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能力培养的注重。私立高中一般都地处风景优美的小镇,远离都市的喧嚣,宁静清新的环境为专注于学术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提供先天优势。
人数不多的社区,非常低的师生比例,让老师们大概可以认识所有的学生,每个老师都担当四五个学生的辅导员,提供学术以及任何其他问题的建议。教室的门随时敞开,欢迎学生前来提问,探讨,甚至闲聊。
学校在教育资源上投入很多,保证每个班的小班化,讨论式教学,自由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实验室经常会订购新的材料来满足每个星期的实验需求。图书馆的资源定期更新,本身容量虽不大,但一般与全州图书馆系统联网,等于全州的图书资源都可以供学生使用。
放学后每个人都被要求参加的课后运动或活动,多才的老师们摇身一变都变成了教练或辅导员,在学术以外的地方培养学生。即使人口少的学校社区一般也会排满各类社团活动和周末活动,而每年隆重举行的家庭日,舞会和毕业典礼也是重头戏。学术上,运动场上,社团活动,学生会,都不设门槛,如此多的项目都不设门槛,给每个个体展现自我的舞台。我曾参与过经济社的创立,做好大部分铺垫后,找经济老师作辅导员,并可以申请学校的经费。虽然国内的高中也正尝试实行类似的教育模式,但过少的人均资源和不成熟的制度,收效还远不显著。
磨炼
在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但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磨炼,对年轻的高中生们尤是如此。留学路上的磨炼,包含着种种困难,不适应,以及心中的痛苦,却又未尝不是成长路上另一种收获。
即使出发前自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一次飞往学校的路途上就遇到插曲。第一班航班延误,导致原本非常充裕的转机时间急剧缩短,一路小跑,经过所有入境检查,乘机场内列车,然后找工作人员指引,和一个同学一路狂奔,终于赶上当天到达的最后一班飞机。
这类情况,在长途旅行路上有很多,大多数高中年龄的同学可能都是第一次需要独自应对。在学校里也会遇到其他困难。不管应对地好与不好,脱离父母的后援在异国土地上,用不是最擅长的语言,独自处理任何情况,一定是艰巨的任务。尽可能提高英语,和美国人交流,选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独自长时间住校……总之,太多潜在的需要自己处理的事。虽然高中里机会很多,却也是要靠自己争取的。选课的范围虽广,但热门课,高级课却也不是说上就能上的,需要短时间内多方面的沟通。社团活动上,竞选材料的准备,怎样筹款,策划活动,每一个都是锻炼的机会,而每个人都有资格来竞争这些机会。加之如何协调平衡课外活动与学术的时间精力,也全靠自己。
这些可能要接受的挑战不胜枚举,而把它们全部压在高中生的肩上,更增加了其本身的难度。但人的潜能总是无限的,也许不用自己操心的时候,“老虎不发威”,而真的要自己面对问题了,各种能力资源就会被调动起来,虽不可能刚开始就得心应手,但处事能力会在各种情形的锻炼下循序渐进。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通过留学而打开的视野和人脉。自从踏上留学这条路,留学路上的各路人马自然就成了“同道中人”,谈到留学的体验,出发前的担心,生活中的趣事,学习上的艰辛,大家都会深有感触。两年来通过留学,无论是中国留学生还是美国同学,我接触到的人群就有了巨大扩容。各种年龄段,各种性格,来自各个地方,拥有各种背景,怀着各种梦想,各种强项,而共同踏上留学路的人,与他们的接触所开拓的视野,积攒的人脉,其潜在价值也是留学所能获得的另一方面的财富。
大学申请
再谈谈美国大学申请,这是个可说容易,也可说高深的东西。容易,托福,SAT,申请短文,老师推荐信,课外活动经历,几类材料一一递交,申请就算做完了。高深,这录取的标准是什么,真是各有千秋,留学考试讲师,留学咨询师,申请的“过来人”,甚至招生办公室主任,都尝试讲过所谓“标准”,却发现,讲两个小时也讲不明白。而同一个人对所谓标准的理解,在申请的过程中,也会经历数次变化,而终变得疑惑与不安。其实,这“标准”就是只可意会的,这才是高深所在。而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谈。
在和一个大学招生官面试时,他问我,你觉得美国大学的申请和你所了解的中国大学录取模式的区别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其实我之前并没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综合我面试当时的想法和之后仔细的琢磨,美国的大学申请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写申请短文。用简短的篇幅,展现出自己最佳的一面,这是其精髓,而在这之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却是无数。我的长处有哪些?最好的是什么?我对未来的定位和职业目标是什么?我的经历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的性格,或职业目标是受哪些经历的影响的?……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最终完成构思的几个星期中,申请人已经完成了大学前非常重要的一课,定位。人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像这样系统的,认真的对自己进行分析,也许在步入社会前定会经历一次。但进入大学前的这一次分析,对于整个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与学习目标都会产生影响。相比国内的按分数排专业次序,或是在繁忙备考阶段快速决定文理科与专业,美国的这套申请模式也许在这方面会造就不同。
的确,像很多人所说的,留学,高中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如果对其有不错了解,有志经受考验来提升能力,何尝不坚定地迈出这一步呢?
转载自佳东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