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今我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无限便利以及与世界的连接程度,放在 20
年之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但是人们为了享受这些好处,必须要取悦那些将一切化为现实的技术。事实上,技术已经具有了某种人格,甚至于几乎成为了我们本体人格的一部分。但是这种与技术的亲密关系也时不时地会让我们看到这种关系当中的黑暗面:有时候我们的机器设备看上去似乎是想着法子与我们对着干。手机会在你急需的时候自顾自地重新启动,电脑会在你还没来得及保存的时候突然死机,当你演示代码的时候一个
Bug 会突然蹦出来。
机器们的这种反常行为看上去并不是简单的故障,而是更像英国作家保罗 ·
詹宁斯(Paul Jennings)在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概念「Resistentialism」——来自于无生命物体的恶意。

如今你已经可以把将整个世界的信息都囊括其中的小巧手机装入口袋之中,然而将这些智能设备设计得太过小巧也会带来
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选择,但是这只会让它变得更加难用。尤其是在它很难辨别出设备的确切状态时,它就会陷入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多地由复杂的系统所操纵,这些系统中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不仅仅相互联系,而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要有一个不能正常工作,其他都歇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紧密耦合系统)。大部分的复杂系统会留有余地并且具备防错机制去避免失误,然而在一个系统当中的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之间存在的互动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系统本身也无法预测到那些可能对于系统造成伤害的种种失误都会以何种方式出现。因此,在这些系统当中出现各种问题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想要完全避免是不太可能的,这些问题有一个听上去矛盾的名字——正常的事故。系统并不是严格地按照墨菲定律行事,它更像是遵循着墨菲定律的变体:「如果一件事情要出错,它通常不会马上出错,但是早晚要出事的。」别忘了,这些无生命的物体就是要与人们对着干呢。
文章来源:IEEE,由 TECH2IPO / 创见 陈铮 编译,首发于创见科技(http://tech2ipo.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