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创见干货:前些日子,一条名为「韩国 14 岁少年网络直播吃饭每天挣上万元」的新闻,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拍日常生活也能挣钱。在 YouTube 和 Bilibili 上也有不少这样的用户,坚持每天直播自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以获取高人气和一些商业利益。「真实、随意」的背后,这种视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商业模式,他们摸透了你的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取悦,以换取高额的收入。了解这一切之后,你还会花时间看那些日常视频吗?
YouTube 人气用户的早晨永远比你的要精彩许多。当你还在被窝里打鼾的时候,她们已经做好了健康早餐,整理好了一天要穿的衣服,带狗出去散完步,而且还在推特(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完美的自拍。我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曾经看过一段名为《我的早间日常》(My Morning Routine)的视频。
《我的早间日常》视频内容如下:我们的女主角(不错,Youtube 上绝大部分「日常」视频的作者都是女性用户)通常会在 iPhone 的闹钟声中起床,又或者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狗会蹦到女主角的床上,温柔地舔着女主角那可爱的脸庞以将其唤醒。接下来会出现女主角担任旁白的音频解说:女主角步出了睡房,让小狗在门外嬉戏。随后她开始准备咖啡和精致的早餐,健康的奇异籽永远都会出现在这些女主角的早餐当中。接着女主角开始清洁她那几乎无可挑剔的脸庞,然后开始化妆。接下来女主角会对着镜头微笑,在查看完手机上的消息后她会给自己拍一张完美的自拍,然后外出健身、上学或者上班。《晚间日常》系列则相反:穿着睡衣的女主角手术通常会拿着一杯甘菊茶而不是咖啡。我们通常还会看到女主角带着精致的妆容进入到被窝,手里拿着手机。不久后女主角会优雅地打一个哈欠,然后关灯休息。
YouTube
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日常》类视频,包括《我的早间日常》、《我的晚间日常》、《我的校园日常》以及《早间日常:秋季特辑》等。这些《日常》系列视频基本上由美国及英国
30 岁以下的女性群体拍摄而成,你只要输入关键词「我的日常」,即可在搜索引擎中找到超过 500,000 个结果。
有些视屏会含有植入广告;有些则拍得活脱说一场《名人豪宅秀》(Cribs);还有一些甚至会含有女主角沐浴的场景,当然肩膀以下部分都会被镜头略去;甚至还有类似于生活催眠指导的视频,在这类视频当中陈述者通常会采用温和但喋喋不休的语调进行叙述。在这些《日常》系列视频当中,观众可以看着女主角步入洗浴间,又或者是步入厨房以准备咖啡或者麦片等,女主人公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陈述得巨细无遗:
「我走向了克里格 (Keurig) 咖啡机,将它启动以后我开始准备早餐。好了,现在早餐的烹饪进展顺利,我该去准备咖啡了。现在我需要走向橱柜并拿出一个杯子,由于我们刚洗了餐具,现在橱柜里的杯子并不多,我要使用的是 K 型号的杯子。噢,我实在是太喜欢榛果咖啡了。」
《日常》系列视频所展现的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些视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视屏制作者的方式。但几乎所有的《日常》系列视频都大同小异,大部分视频都是关于主人公所处的文化,而不是关于她们的个人事项。在视频中,女主角都竭力展现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希望能在视频中展现女性的本质。
无可否认的是,《日常》类视频确实拥有温暖人心的一面:这类视频就像是 Pinterest 的动态版本。那些受人蔑视的矫揉造作者在上面压根就没有市场,仅停留在表面的用户也不会取得成功。同时,每一段视频都会缩短观众和视频制造者之间的距离:在拍摄之前,女主人公们往往会用心整理自己的住所,以便令其符合拍摄要求。整理完毕后,她们会开展日常的拍摄工作,从这个阶段开始,女主角似乎已经完全活在了互联网的世界之中。随着视频点播人数的增加,她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具条理性,每一天似乎都过得如此美妙。
相对于主流媒体上的名人以及明星真人秀等节目而言,这些 YouTube 人气用户的目的是向观众展现更接地气的角色。《日常》系列视频的制造者意识到通过视频拍摄,她们的小天地变得开阔了起来。人们普遍会好奇这些 YouTube 用户在日常生活当中究竟会做些什么,而《日常》系列视频则提供了相关答案。其中一段最诚实的视频描述了女主人翁在电脑显示屏面前慵懒地逗留了很长时间,只是偶尔站起来并告知观众自己很享受阳光,而且平时也会去健身。最有趣的是看这些女主人翁坐在电脑面前工作的样子,她们需要假装自己非常享受阅读评论的时光,其实全世界都知道她们需要对评论进行审核并删除那些带有辱骂性质的评论。
毋庸置疑,某些《日常》类视频确实矫揉造作到了令人反感的程度。女主人翁之所以会选择拍摄《日常》视频,完全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满足度、舒适度以及安全感。还在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女主人翁也会在视频上宣称自己具有独立能力。这类视频的策划是完美的,女主人翁似乎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视频以 360 度的视觉为观众展示了竞争常态,俨然成为了一场家庭主妇之间的选拔大赛。
《日常》系列是带有商业性质的视频,这些视频除了有专门负责公关的专家悉心打造以外,往往还接受了许多公司的赞助。因此,这些《日常》类视频仅仅是现实生活的拙劣模仿,为了更好地植入产品,视频的每一个瞬间都经过精心布置。星巴克(Starbucks)、Netflix 以及 iPhone 等元素已经成为了这类视频的标配,另外还包括洗面奶、牙膏、化妆品以及软件应用等等,主人翁的生活被一系列的产品和程序拆分。
细心的观众不难察觉《早间日常》系列视频对物质生活的崇尚程度并不亚于《独领风骚》(Clueless)、《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以及《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等影视作品。在《美国精神病人》电影中,帕特里克·贝特曼(Patrick Bateman)为我们展示了他那别出心裁的洗浴用具和早餐内容,一度让我们相信他是一位品味独特而且自控能力非常强的人。这种情况难免让观众开始关注叙述的主观性——我们不能相信《美国精神病人》所呈现的剧情,因为所有的剧情都是通过一位精神病人之口所呈现出来的,除了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购物清单以外,这位精神病人并没有向我们披露任何东西。
从表面看来,各类《日常》视频是在主人公的家里拍摄的,但当她们将司空见惯的东西和商业广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个人品牌将被推演至新高度。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她们所呈现的仿真生活的一切都是根据镜头的需要所设计的,究竟是否有人真正过着像视频所描绘一般的生活并不重要,重点在于这些视频的主人翁们假装自己所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和那些以「描绘我的人生」、「关于我的些许事」这类语句作为标签的 YouTube 视频不同,《我的日常》系列展现出来的往往是主人翁所期许的生活愿景以及她们对于自己的看法。
返璞归真的「Normcore」风格是由珍妮佛·英利(Jennifer Ringley)所开创的,她在 1996 至 2003 年期间通过摄像头对自己进行了不间断的拍摄。像英利这类生活在镜头面前的「生活铸工」迎合了人们对邻家女孩的幻想。她们将工作和日常生活揉合到了一起,正如许多 YouTube 用户所做的一样,在担任女性角色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身份增添了表演成份。通过《早间日常》和《晚间日常》等系列视频,这些 YouTube 用户成功活在了互联网的世界之中,她们表明了现实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搬到网络上面。她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之中,这种生活也恰恰是她们想要的,她们可以通过视频的点击率赚取生活费用。在《我的晚间日常》系列视频当中,观众甚至可以通过摄像头观看主人翁睡觉的样子。有些视频是由主人翁的「社交媒体男朋友」所拍摄的,这位「男朋友」将成为在线观众的「眼睛」。
这类视屏普遍蕴含着一定的政治潜台词。如果说这些视频属于女权主义者的行为,而引导男性观看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女性自身,那么这些视频所关注的无疑是一个更广泛的问题:这些在监视之下生活的年轻女性已经完全将这种监视行为内化了,她们从起床那一刻起就开始表演,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才结束。这类表演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男孩子,她们同时也在为自己和整个互联网而表演。
《日常》类视频通常以女主人翁躺在床上的情景作为视频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这样做的目的是暗示即便主角处于睡眠当中,监视也还在继续。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想起导演朱莉娅·利(Julia Leigh)于 2011 年拍摄的电影《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当中的情节。在电影中,艾米莉·布朗宁(Emily Browning)饰演一位负债累累的学生,为了还清债务,这名学生只能从事卖淫工作。这类情景当然是充满罪恶感的,观众难免会感到尴尬。但在 YouTube 上面所有的视频都是广受欢迎的,甚至连观看女性睡眠这种近乎情色的侵犯私隐行为似乎也变得合乎情理。
当然,《日常》类视频也遇上了它们的搅局者,一些男性用户开始恶搞《日常》类视频。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观众对这类视频的悬殊反应,女性往往对这类视频接受程度更高,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采取恶搞的方式。除此以外,《我的真实日常》以及《我的日常:期望 vs 现实》等系列视频也开始流出,这类视频的发布账号就是之前《日常》系列的发布账号。其中《我的真实早间日常》的制造者承认她的住所其实非常杂乱,她的睡房也并非井然有序,她其实并不完美。
令人失望的是,这些《真实日常》系列视频也有像原《日常》系列靠拢的迹象。在《真实日常》类视频中,你会看到主人翁整理刚起床的头发或者进食不那么健康的早餐,和电影《辣妹过招》一样,这些行为统统都是谦虚为虚,自夸为实。《真实日常》类视频也陷入了可靠性陷阱当中,它们往往会言过其实地去表露主人翁的「真面目」:这些 YouTube 明星其实和我们一样,只是她们生活在视频的监视底下。
那么观众对这类视频作何感想呢?
其中一位观众是这么评价的:「在这之前她们竭力想要营造出完美的形象,她们在视屏中的表现充满女人味。但在现在的《日常》系列视频中她们却试图呈现一种混乱但有趣的生活。她们为什么非要往两个极端跑呢?难道就不可以正正常常的吗?」
另一位观众的评价则是:「我完全不能理解。她们似乎希望营造出一个有趣但也有各种典型问题的形象。我并没有要冒犯她们的意思,但这根本不是真实的表现,仅仅是为了迎合镜头的另一种矫揉造作罢了。」
这类偏离的「真实」让评论者的幻想破灭了,但《真实日常》类视频还是一个季度接着一个季度地推出,《春天日常》完了之后是《夏天日常》,周而复始。这不禁让人们感到好奇,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女孩就是女孩》一书的作者、专栏作家及学者埃米尔·奥图尔(Emer O』Toole)曾经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分析。图尔认为社交媒体和全景监狱一样,现在的女孩都习惯了被注视,因此即便是摄像头已经关闭,她们还是难以从所扮演的角色当中抽离出来。「这当中蕴含着非常典型的福柯式思想(Foucauldian)。这并不是由公司利益支撑的杂志、广告和电视节目这类媒体推动的美丽神话,而是年轻女性自发推动的一次行为。」奥图尔说道,「对我而言,这些年轻女性所记录的行为无疑是她们最好的表现,她们将外界对优秀女性的看法内化了。在视频中她们所演绎的美丽、有条理、温柔体贴的女性无疑是当今社会价值感的理想女性形象。」
奥图尔对《真实日常》系列视频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从我们将镜头对准『真实』的那一刻起,『真实』将会变得不再真实。但人们知道自己处于被监视的状态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会变得大不相同。要说这类视频具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话,它们确实传递了一系列保守的价值观。从这些视频的内容和浏览量即可得知公众对 21 世纪理想女性的看法:以家庭为重、性格甜美、不爱争执、有自律能力、整洁卫生、体态纤瘦,但最重要的还是漂亮。」
这就是各种《日常》系列视频害人不浅的地方了,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不禁让我想起让自己痛彻心扉的一段「日常」经历。当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患上了厌食症的我会将自己的生活细分为一系列日常流程。我对于自己所设定的日常执行得非常严格,甚至会具体到特定的时间应该摄入多少卡路里。只有完成了这一系列工作以后我才会开始做作业,作业完成以后我还会出去步行一个小时。日常规划给了我一个停止思考的借口,但这样也好,因为在当时我基本上只吃苹果和烤面包片,这些食物也不能够很好地驱动我的大脑细胞。清晨是我最喜欢的时间,由于经过充分的消化,这段时间体内的卡路里含量几乎为零,因此我不必再为了消耗卡路里而折腾。
但我对于日常惯例的过度着迷使我成为了 Youtube 上面最不受待见的一类:我就像是一具残骸,根本没有人会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感兴趣。
我之所以会提到这段经历,并不是希望控诉《日常》类视频会危害观众的心灵健康,只是希望强调这类视频有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视频的制造者而言,她们为了获取关注而辛苦打造的机制最终也有可能会背叛她们。
这些视频所展露的是一种令人不禁感到好奇的乐观态度。当然,视频所呈现的规范生活不论是对于主人翁本身还是对于观众而言都是有所裨益的,或许还能帮助她们在未来取得成功。但目前我还没有看过哪段《日常》类视频是具有创意或者趣味性的,这类视频永远都只能是追随者,它们只是令人乏味的衍生物。
之所以会以「日常」命名,是由于这类视频所描绘的事物具有完全的可预见性,或许这些视频所呈现的稳定、重复的生活正是观众希望看到的。这类视频的受众往往是那些在不安定时期成长的一代人,对他们而言,拥有自己的住所以及一份稳定的收入似乎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他们会非常迷恋这些《日常》类视频所呈现的生活。
出生在互联网时期的孩子通常崇尚返璞归真,因此才会有那些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自豪地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幕。由 YouTube 红人宝芬妮·莫塔(Bethany Mota)所拍摄的《早间日常》视频的主题曲歌词正好道出了这类视频的本质:
我只希望一切安好,一切安好,一切安好,我只希望今天一切都安好。
我只希望感受今天,感受今天,感受今天,我只希望好好地感受今天。
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因为在《日常》系列视频的世界中,「今天」永远美妙如画。
文章来源:The Kernel 原作者罗辛·开伯德(Roisin Kiberd),由 TECH2IPO/创见 阮嘉俊 编译,首发于 TECH2IPO/创见(http://tech2ipo.com)转载请保留此信息
招聘:加入 TECH2IPO/创见,全世界在等待你书写新的科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