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章来源:medium,作者:Hank Green,TECH2IPO/创见 emmabee 编译,译文创见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Facebook 说现在自家网站的视频流量已经超越了 YouTube。坦白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Facebook 在背后的确做了不少偷鸡摸狗的事。
我是一名职业的 YouTube 视频原创者。可能你们认为这不算一份正经职业,但是我自己频道手底下已经有 30 名员工。他们所有人都是在线视频领域的工作者,其中一半直接为我们自己的教育 YouTube 频道制作视频。我们实际就是一个盈利的 YouTube 视频小团队。
于我们而言,Facebook 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新兴平台。因为观众能观看到我们的视频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哪怕这种价值无法变成真金白银。所以我始终都很看好 Facebook 未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视频平台。
但在这之前,Facebook 上发生的一些枝节绊住了我的脚步。我不担心 Facebook 帮我扩张事业的能力,但我质疑它对视频原创者的态度。我看重的是偌大一个 Facebook 能否做到尊重视频原创者。下面让我们捋一捋这些鸡毛蒜皮。
Facebook 坑人
Facebook 会根据你分享视频的站点对你发布的视频使用一点「小计谋」。这或许是所有问题里最无足轻重的一个,但真的让我困扰不已。
如果我在 Facebook 上发布的视频是嵌入的 YouTube 或 Vine 视频,那么我的关注者里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在主页收到这个视频。但是如果将这个视频直传上 Facebook,你能惊奇地发现它会出现在所有关注者的主页消息里。我们很容易得到这部分观看数据,Facebook 自己也承认这是网站吸引流量的策略。一个由 YouTube 嵌入到 Facebook 主页上的科普视频大概只会出现在 2 万到 5 万人的主页里,其中只有几百人最终观看到视频。而同样一个科普视频,如果直传上 Facebook,它能出现在 6 万甚至 15 万人的主页,最终的「浏览」次数能达到数以千计(对于「浏览」这个词的涵义下文有更详细的解说)。
杜克大学的 Sonja Foust 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过这二者之间差距。感谢她的分享,部分数据如下图。(*代表通过点击播放的 YouTube 视频;**代表通过点击播放的 Facebook 视频;不包括视频自动播放的次数。)
第二个视频的 YouTube 嵌入播放量和 Facebook 自传播放量均有上涨,但后者数据提升更多。
显而易见,Facebook 正在推广自己的视频平台。除非有人能提出反垄断,不然这就是他们的平台特权。但我作为一名视频原创者,不认同他们滥用这份网站强权。
Facebook 蒙数据
当一次「浏览」记录并不等于浏览一次视频。
在这个沉迷于数据分析的时代,很大可能人们最先会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不是在「浏览」视频?不过退一步讲,如果只关心什么是一次「浏览」记录,答案就简单多了:就是人们会点开视频观看它。不过 Facebook 的计数方式「独具一格」,常常人们还没点开视频它就已经算上一次「浏览」记录了。
Facebook 从视频打开第 3 秒就开始统计有效「浏览」次数(不论观看者是不是还在播放界面里寻找声音开关);能从图中看出很快视频观看人数便开始急剧下降。这个时期,有 90% 的人即使是在滚动页面但也被计进了正在「浏览」这个无声视频。但到了第 30 秒,这个时候的实际观看人数事实上只有 20%。所以当 Facebook 统计有 90% 的人「浏览」过视频,但现实则只有 20% 的人真正「浏览」了整个视频。
不同于 Facebook 的算法,YouTube 的计数方法明显逻辑更通顺。YouTube 会在人们大概已经被视频内容吸引的时间点开始计算一次有效「浏览」,而不是视频点开瞬间就计数。这个时间点一般会在视频播放第 30 秒左右,但根据不同视频长短会有不同的计数时间点。
这样做看似并没有什么危害,但这种不严谨的计数方法却在实际上拉低了在线视频的价值度量标准。视频的浏览次数是人人都会关注到的数字,也是原创者为了生计向广告商进行推销的重要数据。如果让原创者们采用这些毫无可信度的数据,不是要毁了他们饭碗吗?向广告代理及品牌商户们解释这么多数据本来就已经够头大的了,现在还冒出个无良 Facebook 整出一个跟观看人数毫无关系的“浏览”数据,是要气死原创者吗?
所以当 Facebook 声称他们的视频观看数量已经达到 YouTube 同等级别时,背后真正的意思是他们的实际视频播放量才刚到 YouTube 的 1/5。Facebook 如此明目张胆地恶意计数,最终会伤害除了他们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Facebook 剽窃作品
终于写到了让我最无法忍受的一点。
根据奥美及市场研究公司 Tubular Labs 最近的一份报告,Facebook 2015 年第一季度最受欢迎的 1000 个视频中有 725 个是盗链其他网站视频重新上传至 Facebook 的。仅仅第一个季度,这 725 个「盗链」视频在 Facebook 上就有近 170 亿次的播放量。这并不是一笔不起眼的小数目,它占了 Facebook 巨额网络流量的半壁江山。不足为奇的事多了,比如当你在公司 Facebook 主页嵌入了一个 YouTube 视频,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这个视频播不了了。是的,Facebook 已经把这个视频自动上传,屏蔽 YouTube「偷」为己用了。Facebook 的后台算法甚至在激励这种「剽窃」行为!
Facebook 是怎么做的?
他们会在你链接其他网站视频几天后就将视频在自家网站二次重传。原创者要怎么发现呢?当视频被二次重传后,你会发现「浏览」次数会明显激增。
视频原创者一年前就已经有在呼吁 Facebook 重视这个问题(显然打了水漂)。视频内容提供商 Fullscreen 的首席执行官 George Strompolos 上月就在 Twitter 抱怨了这件事:
紧接着运营了 YouTube 最大的原创频道之一的 Fine Brothers 也转了这条 Twitter。
运营 YouTube 上「Smarter Every Day」频道的 Destin Sandlin 发现自己的某个视频被 Facebook 挂掉后却被 Bauer Media Group 旗下一子公司主页重传,还得到了 1700 万的浏览次数,于是他制作了这个嘲讽技能 Max 的 Facebook 坑蒙拐骗史视频。
但到现在为止,大多数原创者是都和我一样的反应:耸耸肩然后叹气,「不然能有什么办法?这是 Facebook,对方太强大了。」
这也是导致现在事情越来越恶化的原因!
众所周知 YouTube 建站初始部分内容也有侵权。2006 年至 2007 年间为 YouTube 提供内容并带动网站流量的用户,上传的内容大多数是恶搞之家(Family Guy)和每日秀的视频片段。但那个时候的 YouTube 还是一间不知名的小型初创企业。当 YouTube 成长起来(被 Google 买下)后,Google 立即出台了全自动内容识别系统(Content ID)来解决这个问题。内容识别系统能通过分析上传视频的内容判断其是否与后台已知视频内容重合,以此来避免视频盗链及二次重传。
对于 Facebook 这样市值 2600 亿美元级别的公司,上线的视频平台竟然无法维护独立版权制作者的合法权益,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Facebook 上线视频伊始曾表态要做成在线视频的龙头老大,那么他们最好现在开始想办法尽快推出解决方案。
但即使他们现在能拿出一套检测系统,也不会有 Google 家的内容识别系统好用。这套系统之所以如此高效,主因在于 YouTube 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视频内容赚钱。所以在 YouTube,原创者不仅能要求撤下侵权视频,还能通过自己制作的视频从 YouTube 分一杯羹。现在 Google 内容识别系统后台数据里拥有数以千万计的视频,上线以来已经支付给版权原创者超过 10 亿美元的利润。原创者谁能不爱它?相反,Facebook 只能简单下线盗链视频,它既不能帮原创者把内容生成钱,也不会因为视频遭到侵权而赔钱给原创者。对于版权创作者,使用这样一个无利可图的平台更像一个累赘。
Facebook 这么大型的企业不应该使用这些「雕虫小技」来运营自家的在线视频网站。虽然使用 Facebook 视频的人数足够庞大,但如果这些漂亮的数据全部靠偷靠抢靠骗得来,那么这个网站再光鲜亮丽也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