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来源:Foudersatwork
创见干货:
笔者 Jessica Livingston 是 Y Combinator 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合作伙伴。她同时还是 Startup School 的组织者,如今 Startup School 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初创公司会议,同时还是《Founders at Work》这本书的作者。该书中汇集了大量成功初创公司创始人的采访记录。如今,她将带领读者们一同领略 Y Combinator 独特的创业文化。
由此你可以了解这个当今世界最火爆的创业孵化器背后的运营投资理念,里面很多故事和案例都能成为中国投资人和创业者学习的榜样。
文化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这家公司想要在市场中胜出,它必须拥有一种文化,人们借此能够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在未来的愿景。而这正是 Jessica Livingston 最擅长的领域之一。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她一直负责打造 Y Combinator 的创业文化。如今,她将自己在过去十年的经历分享出来,让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批文章,了解到 Jessica 有着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人、与文化,从一开始就在 Y Combinator 里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 Jessica 从一开始就负责这个领域的建设。很多人之所以从来没有听说过 Jessica,也不知道她所做的这些事情,主要是因为她本人喜欢在幕后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于外界人来说,公司文化是看不见的。
「软性」的东西往往都会被媒体忽略掉,比如一些价值观、社群平台的建立、圈子内部所奉行的某种文化。这其实没什么。最危险的是创始人本人对这些东西也秉持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好量化评估,也许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人们捕捉到兴奋点,又或者是当技术人员正在紧蹙眉头,解决着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技术难题的时候,公司文化理所当然地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
但是,公司文化确实是存在着的。从一开始两个人在餐厅的餐桌上开始构思某个创业想法的时候,它就已经出现了。根据 Jessica 的从业经验,那些越快重视起来公司文化构建的创始人们,越容易打造出来业界最优秀的公司。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YC 故意从一开始就不给创始人们提供办公场地。为什么?因为 YC 相信每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必须从创业早期就在自己的办公场地开始培育公司文化,在自己的办公场地实现员工的内生增长。所以 YC 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将自己的身影消失掉。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 Y Combinator 最为原汁原味的文化,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被报道过的。YC 的文化是 Jessica 的心血,有些时候她并不希望被过度的炒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理解的 Y Combinator 的文化,你才真正开始了解这家公司。、
社交雷达
Jessica 的合伙人 Paul, Robert 以及 Trevor 都在技术上面具有独到眼光的人,但是他们也承认在辨人识人上面存在欠缺。这也正是 Jessica 的价值所在。从 Jessica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能准确识别眼前每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在 YC 创办的整个历程中,他们都是在甄选辨别一个创业想法的好坏,而 Jessica 则是对活生生的人来做出判断。合伙人们都称 Jessica 是「社交雷达」,大家都一致认为她具有一种看穿伪装的洞察力,这对于 YC 能够走到今天这步具有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试
YC 融资决策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与 YC 合伙人面对面的面试。现在 YC 一共有 5 个小组同时展开面试,所以 Jessica
作为其中一个小组的面试官,只有机会见面 20% 的申请者。在起初的六年时间里,YC 一直只有一个面试小组,而 Jessica
永远是其中的一员。在关于对创业者本人的看法上,其他的合伙人非常重视
Jessica 的意见,甚至对于投资最终决策 Jessica 有着「一票否决权」。
但是大部分接受面试的申请者都不知道上述的这些内容,很多时候 Jessica 在面试过程中基本不怎么说话。她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观察和聆听」。一般的面试过程中,合伙人会提出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而 Jessica 负责观察他们是如何应对抛过来的问题的。大部分人甚至都忽略了她的存在。但是当他们走出房间的时候,其他合伙人都会把头转向 Jessica,问她关于这些人的印象和看法究竟是怎样的。
接下来的真相也许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实 Jessica 对于面试过程中那些问题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于无法给大家很好地解释什么是操作系统,又或者是「分布式数据库」,但是她能确定的是「什么时候这些人在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是怎样的。
刚才提到,Paul,Robert 还有 Trevor 都特别擅长跟技术打交道,也正是因为他们太擅长了,所以往往会错误的判断一个人。很多时候他们被一款应用吸引,滔滔不绝地跟申请者说你可以做这个事那个事,到最后想当然认为这次面试进展的非常顺利。而 Jessica 就在此时很好地弥补了空缺。
Y Combinator 想要的创业者既要充满坚定不懈的斗志,同样还要拥有足够聪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Jessica 还要筛选出来一些具体的性格。这其实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事情,是她在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很下意识地会觉察到哪些性格是优秀的,而哪些性格是需要敬而远之的。
在 Y Combinator 出现之前,对于投资人来说性格角色并不是多么需要重点关注的条件。有一些明明是混子的人,只是因为看起来他似乎能够取得成功,投资人就往往义无反顾的把钱砸了下去。Jessica 做不到这样,YC 在外人眼中是一家投资公司,但是在这些合伙人的眼中,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星期,它都会邀请一些人到那里共进晚餐,她需要确保来的人都是建立在“相处得来的性格角色”之上的。
这样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但也确实给 Y Combinator 带来巨大的价值提升。在 YC 成长的过程中,所有毕业于这个地方的创业者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利互惠的网络圈子,借此带来越来越广阔的商业合作机会。如今,从 YC 走出来的创业者已经超过了 2000 人。正是因为从一开始 YC 就将那些具有负面性格的人排除在外,剩下来的这些人往往都是值得信赖,并且乐于伸出援手的。当一家刚刚被 YC 投资的初创公司找上门,需要一些帮助或者指点的时候,永远等待它们的是笑脸而不是冷冰冰的摔门声。创业在之前往往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件孤独的事,但是想一想现在你的身后站着 2000 多个跟你拥有同样身份的人,随时等待你张口询问,或者寻求帮助,这个时候你还会感到孤独,手足无措吗?!
就算 YC 现在已经有 5 个面试小组在同时展开面试,这一点也没有降低「辨识并筛选申请者性格」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因为这已经成为了 YC 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许有些时候 YC 在看人上面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纰漏,但是目前已经在业界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共识:如果你眼前出现了一个从 YC 走出来的创业者,那么他绝对是值得人们信赖的!其实,YC 这个品牌已经为这些创业者背书,而创业者也在用自己的表现不断为 YC 增光添彩。
氛围
Jessica 工作的另外一大价值就是为 Y Combinator 打造一种特别的工作氛围。在 YC 出现之前,投资公司内部哪儿有什么氛围而言,在这些投资人的眼中,只有各种理性分析判断下的「投资组合」。但是 YC 是不一样的,筛选出来理想中的创业者之后,每个星期都会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共进晚餐。
在 Y Combinator 所组织的晚餐中,会有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气氛。如果要用某些词汇准确形容这种气氛的话,那么这些词分别是:其乐融融,学院气氛,相互支持,充满活力。其实这些词的表达还远远不够形容此处的气氛,但是它又是那样的印象深刻,让每个人都享受其中。Stripe 的创始人 Patrick Collison 曾经就表示 YC 能够提供的最棒的东西之一就是:
每周二的晚上,伴随着走进 Y Combinator 的匆匆脚步声,创业者们的心情开始越来越高涨。这是当我谈起 YC 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来的一个场景,也是在跟别人兴致勃勃谈起 YC 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场景。
如今 YC 召开的晚宴上的气氛,完全脱胎于 YC 刚开始成立不久所招待的晚宴。那是 2005 年的夏天,那时候只有 8 个公司。Jessica 去外面的超市购买各种零食饮料以及杂七杂八的采购,而 Paul 负责所有的烹饪工作。那时候 YC 的总部放在了 Paul 所拥有的一栋大楼,它一度用来当做 Paul 的办公场所,所以晚上邀请大家过来吃饭真的像是每个星期招待朋友那样。办公室里面还有个壁炉,更是增添了温馨的气氛。Jessica 是起司的狂热粉丝,在附近的一家起司店花了不少钱买了各种各样的起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确实是一场专门为朋友而设的款待。
当然,随着 YC 不断地壮大,这种感觉不可避免地淡化掉了。如今在 YC 一共有 116 家初创公司,而 YC 拥有的大楼占地 12,000 平方英尺,这样的规模不可能让人再觉得像是招待朋友到家中坐坐,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会让你感到亲切,任何一个地方 116 个公司扎堆出现,都不可能做到像 YC 这样亲密融洽的气氛。
这种虽然在 YC 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变淡,但是家的味道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直是由一个人来负责场地布置的。她就是 Kate Courteau。她是 YC 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也清楚每一个人都想尽可能地保留这种家的感觉。而她也不负众望。如今你如果走到 YC 的新办公大楼,你将会止不住的惊呼连连,她是怎么做到环境布置的如此炫酷,还能带来家的温馨的呢?
Paul 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去做那些不会带来规模增长的一件件小事》。这篇文章背后的理念是说,如果你想要发展壮大,当你还处在非常幼小的初期的时候,就应该给顾客投入一定程度的关注度,这样做会立刻让你的客户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了这样的基础,你只需要维持好这样的服务水平即可,而不是在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点一点提升。
其实这样的道理放在 YC 也是一样的。YC 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且不会带来规模增长的事,就是将一个个创业者视为自己的家人。在一开始人数规模尚小的时候这也许还很容易做到,毕竟人就那么几个。他们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孩子,而 Jessica 他们是这些孩子唯一凭借,寻求帮助的对象。所以 Jessica 等人真的觉得自己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他们知道每一个创业者来自何处,各自的生命中有着怎样的经历,苦恼着什么事儿,也许这件事儿非常细小,就比如是否在每日的饮食中摄取了足够的维他命。
或许更重要的一点是,也许说起来大家都不太相信,YC 一开始就没期望这些初创公司能够赚到钱。但由于 YC 的目光精准,从一开始它就大获成功,以至于没人意识到 YC 背后做了如此消极的打算。但确实事实是这样的,第一批 YC 所投资的初创公司,在那些 YC 的创始人和合伙人眼里,只是借以学习如何成为更加优秀的投资人。很快这些人意识到了分批投资初创公司是非常不错的想法,于是接下来的投资就这么干了。但是确实第一批作为投资对象的初创公司有点儿「试验品」的意思,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在上面赔钱的打算。
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期望」的心理准备,深刻地影响了 YC 在对待创业者时的方式。YC 在给这些初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着「该去做什么才是对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最有利的方式呢?」甚至于最开始的投资协议上面使用的都是一些新鲜的投资条款词汇,它们都是对创业者极度友好的。YC 从来不会像其他投资人一样去额外的设置某些条件,目标,索要某种好处。以前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
上述所说的这一切,在科技初创公司投资圈里应该算得上「反常」的。但是真正成功的关键,就是不能立刻被当下的一笔小钱拴着鼻子往前走。马克·扎克伯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当时确实被钱迷惑了心神,也许在 2006 年就收了 Yahoo 数十亿美金,同意了这起收购,也许到现在他的名字早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了。
后来 YC 开始分批进行投资,并给这些初创公司进行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YC 的价值观越来越成型,越来越清楚:视创业者为家人,视他们的利益为第一要务。尽管 116 家初创公司跟 8 家相比,要做到像家人一样对待肯定会变得更困难一些,但是最让 YC 值得骄傲的是,这种价值观一直都在,家人的氛围一直都在!
永远不会断掉的建议
不是说 Demo Day 就给 Y Combinator 划上了句号。也许那时候已经成为惯例的「晚宴邀请」给停止掉了,但是 YC 会在接下来的好几年中不断地给这些初创公司提供意见建议。甚至于 5 年前,8 年前的初创公司,YC 现在仍然都有联系,还在不断地给它们出谋划策。
初创公司确实需要各种类型的建议,一些时候,他们需要去研究清楚需要开发什么产品,开发方式究竟是什么;而另外一些时候,他们还得面临一些个人的艰难选择:比如是否应该去接受这笔收购交易,又或者是否应该将眼下这位不满意的员工给开掉。这些偏向于个人的问题往往都是 Jessica 出手相助的时候。作为大家眼中的「社交雷达」,她能够帮助每一个创业者把深藏于公司内部的问题挖出来,拆解,摊到桌面上一一解决,正如她在面试的时候所展现的精准的识人眼光一样。
其实,如果不是开办过初创公司,又或者没有在初创公司待过一阵子的人也许不知道下面的这个真相:绝大部分的初创公司内部糟透了!远没有台子上那些光鲜亮丽!甚至于很多人嘴边津津乐道的初创公司也不能幸免。它们极力掩藏着各种残酷的事实真相,让一切都看起来正常合理,这样才能招来客户。但是引爆灾难的引信就在公司内部安静燃烧,Jessica 断言,初创公司中 10% 的公司都存在着联合创始人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事关公司的生死!
所以即便这些问题被很好地掩藏起来,外界发现不了,但是 Jessica 所提供的建言献策,往往比那些技术性的问题更加重要。如今,Jessica 见识到的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已经数百家了。所以现在她再碰到别人抛过来的难题,往往这个问题她已经在之前见过十次以上的。很多第一次跟 Jessica 打交道的创业者有时候会被吓到,觉得她是不是有读心术。其实只是因为一切都见得太多了。
在给出这些建议得时候,最关键的一点是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问题到底值得引起你多大程度的关心?」在跟数百家初创公司打过交道之后,Jessica 能够迅速判断出来这个问题的性质,然后立刻给出回复,要么是「别担心,这只是公司壮大必经的阵痛而已。」又或者是「你现在已经切换到了失败模式中了,我对这家公司已经没有任何指望了。」
有些时候,顾问咨询这件事儿剥开来也许很简单。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只是想要找个人说会儿话而已。
牵线搭桥
事实明摆着:YC 不会投资每一个找上门来的初创公司,但是它确实也在做另外一件事,尽可能地把一些很好的公司送往其他的平台和投资人那里,其认真投入的程度不比那些被选入 YC 的公司差。
举个例子,YC 免费举办了很多活动,把在 YC 所分享的信息散播出去。之所以免费,是因为 YC 知道现在很多创业者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来参加各种的会议。现在有一个小组的人专门筹办这类活动,但是在过去,只有 Jessica 一个人操办这些事情。在 2005 年的秋天,第一家 Startup School 成立了。那个时候 YC 才只有 6 个月大,旗下的公司只有 8 家。
最后的话
以上说的这些内容远远覆盖不了 Jessica 在过去十年所做的事情,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已经足够说清楚 Y Combinator 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并不是所谓的使命宣言,而是由在你公司工作的每一个真实的人定义出来,由你在公司的一言一行定义出来。这也包括了你该如何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当外面的人津津乐道于 YC 的每一次投资,谈到它极其创新的结构的时候,请别忘记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已。硬币的另一面,也就是「人与文化」,往往被人们忽略掉了,但这确实是塑造 YC 的灵魂,也是其他孵化器、加速器无法复制 YC 的根本原因。
对 TECH2IPO 或本文有任何想法,可以添加我们的编辑部个人微信号进行交流:T2IPO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