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来源:ReadWrite
创见干货:
如今我们已经迈步走进了「后创业时代」。在这个加速不断旋转的科技圈里,一度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创业理念现在已经褪去了光环。也许你准备在今天中午吃工作餐的时候,跟同事或者上司大谈特谈地那些创业之道,也许在看了本文之后就会立刻住嘴了。
科技圈里有些人现在竟然还在津津乐道于什么「后 PC 时代」,「后桌面时代」,这些「后」字,就告诉了我们紧跟在后面的那个名词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最近,我们愕然发现如今这个不断加速旋转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多么惊人的转变。五年前出现的第一批初创公司,曾经指引它们成功的东西如今已经不再适用,又或者是其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我们其实已经进入了「后创业时代」。
那些在昨天还在被人们追捧,今天就已经褪去光环的创业理念参见下文:
地域已经不再是问题
这个标题其实之前有个更加专业点儿的说法:「虚拟数字空间」。换句话说,如今公司已经没有总部这回事。CEO 有可能在某条海岸线上,CTO 则有可能在两到三个时区之外的地方。人员现在越来越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整个公司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是按照某一个既定的项目商业开发方案来执行以及协作分工。他们经常性开一些时间较长的线上会议,偶尔在线下碰面举行员工大会。
人才不再是问题
这一点内容似乎囊括在上面。但是如果仔细分辨一下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过去,你的公司一部分也许可以是数字化的,但是你的开发团队不可能依赖数字化平台存在。他们必须是一群人,待在同一个地方,往往是 CTO 居住的城市,并且他们都应该是全职员工。而最近,正是因为 Apple,Google 以及 Facebook 凭借自己的声势吸纳了很多大院校里面走出来的毕业生,其他初创公司的 CTO 就不得不寻找其他方式来招募人才。他们有的自己亲手来开发和培养技术骨干,又或者这些技术人员都是兼职,散布于世界各地,比如乌克兰、印度又或者是中国。甚至于程序员压根不是公司的雇员,而是自由职业者。
后硅谷时代的后硅谷时代
曾经,硅谷是世界聚焦的中心,在那里涌现无数的科技公司和人才,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科技中心都纷纷涌现。将「硅谷」的「谷」字拿过来用在自己的科技创业地域上。它们有可能是 Sillicon Alley(纽约),Sillcon Gulch(奥斯丁),以及 Startup Nation(以色列)。它们无一不在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
如今,遍布全世界有着上百家初创公司孵化器和加速器。硅谷精神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四处开花,它见于每一次清晨的会议中,见于持续寻找人才和创新想法的行动中。
这其中有一些转变是地域性的转变。在过去,旧金山压根不可能成为「谷」中的一部分,地域上既沾不了边,人们观念中也没将它与科技联系在一起。而如今,在旧金山出现了超级多有可能成为「独角兽」(估值超过 10 亿美金)的公司。这彻底改变了如今招聘年轻技术人才的方式。如今人们可以住在旧金山,然后达成公司大巴到「半岛」来上班,又或者在「半岛」生活,然后去旧金山去上班。
不仅仅是初创公司在这些科技创投孵化区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发展,风投公司也在要求它们旗下投资的诸多大公司能够重新考虑这些科技创业区作为办公地点。这趋势体现在以色列公司身上最为明显。他们发现自己在硅谷这样的地区有了自己的销售中心,又或者是总部彻底搬过来,整个公司的发展速度就立刻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当绝大多数的汽车生产大厂以及顶尖的汽车供应商都在硅谷建厂,很明显,下一波创新立刻就会袭来。它有关于软件创新、智能手机、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相互联网的汽车,还有更多超乎你想象的科技产品。
开放式办公环境也已经过时了
大房间,没格挡,落地窗,宽敞,明亮,所有人在一个类似于工厂的巨大空间里面。员工周围环绕着绿色植物,你的视线一览无遗。当然这种空间格局彰显出来的科技公司人性化,平等待人,拥有开放式心态的公司文化,但是如今人们开始对这种办公格局产生质疑。质疑主要来自于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抱怨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没有隐私,而且来来回回走动的人,以及此起彼伏的电话声会干扰员工们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无法专心工作,生产力也就下滑了。
目前的局面带来了两个结果:其一,为了不吵到周围的人,大家都开始购买塞在耳朵里的那种耳机;其二,员工直接选择不来公司,在家里实现远程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来回上下班交通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在家中他们能完成更多的工作量!
灵活软件开发的理念已经应用到了整个公司
在「灵活软件开发」之下,两个星期成为了一个开发周期,以及团队之间每天都充斥着激烈的争论,这样的工作情景已经越来越多见于公司的营销部门及其他部门。现在短期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我们如今的世界里,初创公司的营销工作,就算是涉及到了大项目,你也只有一个星期让方案出炉,再加上 7 天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的待命要求,每天都要发布各种 Twitter 消息以及博客新闻,这些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让员工开始像一只陀螺加速旋转。
「精益」一词不再受人追捧
Eric Ries 在 2011 年发明了一个「精益创业」的词汇,认为初创公司应该在进入市场之前,先开发出来一个「最小可行化产品」。其观点背后的主导思想是公司需要一个成本最低的产品雏形,只要公司在后续运营过程中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反馈动态,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动态不断地修正改善自己的产品,这样产品很快就能满足市场对它的期待。
然后「精益」这个词从创业领域开始向其他领域扩散。就比如初创公司营销领域,在产品真正发布之前就开始向市场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产品的一些信息。这样的做法逐渐不再获得人们的认同。如今,不管你怎么定义「精益营销」(没钱?没人?没计划?),人们更愿意用「增长黑客」(Growth-hacking approach)来取代之前的「精益营销」。所谓「增长黑客」,就是通过快速应用以及修正数字营销策略,不断的缩短用户获取周期。
这真的是很棒的想法,尤其是那些 B2C 的初创公司特别适用,但是对于一些销售周期长的 B2B 公司来说就不是很适合了。
销售渠道也变了
过去,销售一般来说是一个线性单向的过程。顾客从注意到产品,一步步走向真正掏钱购买。而如今的世界里移动为先,移动社交平台上能够带来惊人的销售业绩,这一切促使品牌商更多的注意到多渠道营销方式,通过获取客户的途径加速提升用户推荐频率,使得口碑获得「病毒式传播效果」。那种单一的营销方案已经不为人们所用,人们越来越看重一个复杂、多元化、相互配合,成体系的复杂营销方案的出炉。
说起来,初创公司跟其他公司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不断的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惠普当时的环境跟乔布斯的环境肯定不同,跟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的环境也肯定不同。下一代初创公司的行动将更加快速,更加多元化,涉及更多的测试项目,更加的精细化。十年之后,这些特点将成为科技界的常态,而十年后的今天,下一波初创公司也将颠覆这些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