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修《道德经》

(2025-07-04 12:39:23)
标签:

文化

杂谈

研修《道德经》

 

这里讲的是研究,研讨的意思。是调整,修筑的意思。

做事需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研究或研讨适合在相同的标准和原则下去探讨。同样,调整和修筑也需要标准和原则,不过区别于研究研讨要额外增加研判的功能。作为个体要作出判断和决定,承担责任、承受冲击和收获的喜悦。 

探讨《道德经》不外四种模式:

(一) 以古籍为标准,认为古人更接近于道。

(二) 以境界为标准,存在某种欲望。

(三) 以自我认知为标准,展示出肯定或否定。

(四) 以写作为标准,尽可能了解原著的原貌。

 

(一)有《道德经》吗?

以原著为标准,是侧重于作品的文法,探求作品的结构和写作逻辑。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这里表达了两个观点:

第一、 传世的《老子》只是一部作品的章节次序简单地被打乱。虽然有一二处篡改,但只要读者有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用水磨的功夫一定能还原作品的原貌。

八十一块拼图拼出一幅画终归不是一件难事。这时可以肯定作品的写作逻辑,如果能深入理解的话可以与以境界为标准的去交流探讨。

第二、 《道德经》作为一部作品存在框架结构,那么解读《道德经》适宜以整体的视角去解读章节。而了解古籍的字意即先秦字意是必须的,《古今汉语字典》是很好的选择。

至于挖个字出来就天马行空的吹,甚至连句子的前言后语都不顾,完全不讲整章节的合理性的我是直接忽略的。

与书都不会读的人完全没探讨的必要。

 

(二)了解自己应定位的角色吗?

手上拿到展示原貌的《道德经》后如何研修呢?

《道德经》给出了天地、天下、吾、我、物、无、有这些锚点,只有真实地了解锚点才能探讨调整修筑。

要理解有、无的内涵。

——指的是“呈现出的”,——指的是“尚未呈现的”。

用浅白的话讲就是“手机的画面是有,手机信号是无。手机的芯片是有,芯片中的程序是无。手机捕抓的信号是有,发射的信号装置是无”或“人的行为是有,人的思维是无。人的思维是有,人的潜意识是无”。

 

现实的生命和文字知识归属于

而生命的根源来自何方的判定在阅读《道德经》时应如何理解才能有真实收益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经》给出三类划分:天地、天下、道。

道归属于万物中的特殊一类,有对等于天地和天下的未呈现的力量。

首先讲天地,在先秦时期有一种讲法是天圆地方。圆是直观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也包括宇宙。

天侧重于空间,生存空间。地侧重于常法和准则,包含对接。

简单用常识去表达就是: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属于公司企业(天下)管理范围,也属于村镇、城市、省份和国家管理治理范围。

人可以是公司职员,可以是公务员,可以是外来的游客、业务员、投资者和途经者。

角色定位的锚定对自身前途有关联的影响,用现实的角度讲。例如:一个原始部落杀死一名传教士,那么这个部落要与现实世界接轨就只能倚靠自身的努力,他们斩断了一种特殊连接的助力。

为什么讲认知、讲常识?《道德经》提到”,以“”去作出研判。天地、天下对个体作出研判,个体也对天地、天下作出研判。

读者对《道德经》的作者描述的道作出研判。同样,处于相同时段的道者也对解读《道德经》的人作出研判、对天下天地作出研判。

可能会听过几年前的“天津天价虾”,从呈现的规则讲以标价收钱是合理的,从未呈现的规则讲寻食要讲究要拜码头。

从已经呈现的人类行为去推测人类发展的走势是不确定的,从未呈现的去思考地球上人类如何发展才是合于族群生存和物种进化的是可以探讨的。这就是”。当然,合于天地的“”并不一定合于天下,同理也不一定合于族群。

有天地的”、有天下的“”、有个体的“”,这样的思路生成才能了解他们奉行的真实道理和方向。《道德经》讲“天下有始”,那么天地和人又如何区分呢?

而与“道”者的牵连就存在打下烙印的可能或者称为道者的研判。如果真实懂得《道德经》后会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在《道德经》中有相同分量的一句话是: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作为个人,通常只能了解自身的行为和思维,远未能了解潜意识。那么《道德经》价值的判断就因人而异,收获也因人而异。

 

(三)法则与守序

作为一个区域空间会认同什么?某个凝聚产生合力的群体会认同什么呢?作为单独的个体在不同的时空刻度中又认同什么呢?这是所有渴望从《道德经》中有所收益的读者需要思考的。

道的重点是“是”。《道德经》讲“唯施”、“孔德之容,惟道”。

不同的背境、不同的付出、力量的调动等要素的组合会生成各种情境,但最终必然有要承担后果的。

用两个例子去说明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祭神:存在大规模人祭的地区在文明衰退后会难有喜色,同时神的文化会衰减。印度是保持神文化最好的区域,牛在印度是神圣的。

第二个例子是掠夺商团: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时期有一个商团被一个国家灭杀,导致成吉思汗统兵去灭国,也为后期蒙古帝国的西征播下了种子。

法则是支撑区域和势力的基础,法则和认知的扭曲最直接的是削弱了天地或天下。《道德经》讲“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所以不要以利益和短时的力量对比去扭曲法则和认知。法则和认知的扭曲会让道者生成减项,天地天下不会有所损失,但也不会有来自道者方面的增益。

作为渴望了解《道德经》的人就需要了解道者,了解道者就要了解道纪。纪有一种解释是:岁、月、日、星和历数。而岁又有太岁的讲法,道教中有60太岁。

我讲知识、常法是呈现的法则,属于有。而未呈现的法则是对知识、常法的选用权。你讲善良,人讲力量就需要思考应对。你讲国家建设,人讲族群利益就不一样。你讲呈现的有,人讲未呈现的无

天地、天下对存在选择权,而道者存在自身的认知而作出认知描述。当天地、天下无从消除时就形成烙印伴随左右。

道者的特点是让其扎根,前提是合于认知、常法,合于法则。道者与天地或天下存在互动的前提是天法道”。

天法道”不是指天地或天下效法道者的“道”,是指天地或天下选取效法的方向、道路和道理。弱肉强食也存在“盗亦有道”的讲法,但这种法则存在祸及妻儿的因果,涉及到规则对等。

守序是针对扎根而言,通常只是一厢情愿。浅白讲就是一间房突然进入了很多不相关的人。西方哲学先贤柏拉图有“洞穴囚徒”的讲法是可以借鉴的。

回到人体,在现实世界中地球生命空间四周其实是存在无数的细胞和微粒。而这些细胞和微粒存在渗入躯体的现象。

也就是讲躯体存在某种能量的逸出,也存在某种能量的渗入。【这个观点由科学研究去给出答案】有种讲法是风邪入体,而风邪入体又分外感风邪入体和内引风邪入体。简单用公司比喻就是因经营引发外部的干涉入侵和内部管理出现问题而产生内外勾结的破坏行为。

道者会对自己的思絮探讨“是”,从而对“扎根”对渗入的能量进行疏理清除,甚至追索“有”“无”。这就是《道德经》讲的“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根源。

当讲到这里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收尾了,每个个体的底蕴不同、方向不同、所遇因缘不同。而调整修筑涉及个体的决择,《道德经》的“执而杀之”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道者的重点是对天地、天下和人所选取的法则进行疏理,从而在大象生成时提前产生研判而作出调整。

有一个观点读《道德经》的要去领悟:坏人你可以退缩,敌人你不要回避。如何区分敌我是自我生存的基本原则。

当一个人能把标准和原则刻画在行为中、刻画在思维中、刻画在潜意识中时,你会真实感受到《道德经》的力量,你会明悟什么是“大器晚成”。

 

(四)因果

这里的因果指的是天地、天下和潜意识中的人与道者产生缠绕而生成的因果。那么这种因果的时间刻度并不以现实世界的一百几十年为因果,而是以星辰的时间刻度为准,甚至以星座的时间刻度为准。

道探讨的是“是”,德探讨的是“事”。用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例,“民族、民生、民权”属于“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属于事。

因此守护好自己的道是重要的。用罗马帝国为例,当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就意味着以”去否定“”,从而导致帝国对认知的框架崩塌。当认知框架崩塌后就不是用学习用宣传可以去改变的,就要涉及内部大刀阔斧“刀术式”的改革。

道者对“是”的肯定后就会直接忽视天地、天下掌控的力量而去破局,至于天崩地裂、天下沉沦在宇宙时空刻度来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佛家所讲的“割肉喂鹰”“舍身喂虎”的精髓其实是以“是”为因由去割裂与天地、天下的关联,也就是与天地、天下再无因缘的牵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