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谷的文法
(2024-09-07 22:28:21)
标签:
文化杂谈 |
《道德经》对谷的描述主要有“旷兮其若谷”、“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灵盈将恐竭”、“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用简单浅白的道理讲一些个人观点,用于可借鉴的提示。
文法涉及结构、规则和规范。规定了词汇、句法和语义的组织方式。文法包括词法、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
如果以文法的标准去看那些名人教授所写的《道德经》是一无是处,引人入歧路。连基本阅读水平都欠缺就夸夸其谈,只能讲误人误国。
首先浅谈一下结构,《道德经》展示的结构是道与德,至于为什么道在前德在后?
很简单,除了原文的“道生之,德畜之”“失道而后德”外,道的重点是“状”,对应天下和天地,能上升到天道层面。德的重点是“形”,停留的关注和投入帮扶的善。
用常识去讲就是跨国集团的进入,涉及国际规则的维系,是作者讲“道”可以为天下母的本意。同样,“道”的停留涉及区域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方向,并不是所有的天下模式都合适于区域的发展,就存在“天不神器不可为也”的状态,区域会有自身的考量。
那么,先讲道再谈德是符合逻辑的。而先讲德再谈道就不具说服力。
《道德经》中“道”的结构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在容之中有“旷兮其若谷”。
在公之中有“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在候王之中有“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随后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作为汇总小结有“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灵盈将恐竭”、“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汇总是为跳跃的基础,进入天的模式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何理解谷呢?
在《古今汉语字典》中,谷的其中一个解释: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作者在“道”中引入了“尘”和“水”,水有滋润万物的含意。同样,水也有冲刷的功能。从语义上讲水、谷、江海是相通的。
谷是否存在前缀?作者在“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讲到“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谷,体现了适度的对峙。而谷的延伸是隔空的对峙。同时也为后面的杀戮作出了前期的铺垫。
但有些东西读者要清楚明白,谷不离开地。天圆地方,谷的对峙不离开准则和常法。重要的一点是《道德经》并不是写现实世界,讲的是另一维度的东西。
对于文学素养高的《道德经》爱好者来讲这样的提示已经足够有巨大的收获了。再细讲就画蛇添足,让有收益的人以我文学素养上的短板去找寻借口,去掩盖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