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川师在成都东郊狮子山建校,全称——四川师范学院,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我爸爸是建校初期的老教师,而后,同为教师的妈妈带着大嬢(姑妈)、姐姐、我和大弟来到了川师校园安家。
初到川师时,姐姐刚上小学,我上幼儿园,大弟还是小奶娃,小弟和小妹都是六十年代初在川师出生的。生活在美丽的川师校园里,在爸爸妈妈的关爱呵护下,我们从幼儿园、附小到附中,接受了系统规范的优质教育,无忧无虑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川师校园出生的小弟小妹在中心花园喷水池玩耍。
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家兄弟姊妹相继考取川师。姐考取中文系,两个弟弟均考取化学系,小妹考取物理系,五姊妹在中心花园喷水池畔合影留念。
小时候,我和姐还有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去“中心花园”玩了,从住家“红砖楼”(最早的家属宿舍)出发,穿过电影广场和“实验楼”左侧那条小路,再从两栋“教学楼”中间过去就是“中心花园”了。这里有很多的花花草草和树木,小伙伴们在这里赏花草、逮“丁丁猫儿”、扑蝴蝶、捉迷藏,玩累了就坐在草地上休息,有高大的桉树、香樟树遮阴。我们最喜欢给紫薇树(我们叫它‘痒痒树’)挠痒痒,用手指甲轻轻挠它的树干,它就会浑身枝叶颤抖,痒得不得了,我们高兴极了,远远的都会听到我们快乐的笑声。
顾名思义,“中心花园”在川师的中心位置,也是狮子山的最高点,听人说,在实验楼楼顶上,可以看到人民南路“放烟火”。(但实验楼不许小孩儿进去,故不知是否能看见)。站在这里,可以俯瞰川师大校门进来的那条上坡路(也是我们从家到附中上学的必经之路。),路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造型美丽的塔柏婀娜多姿,大路一直通到“中心花园”的石阶下。石阶很高,有好几十级吧?(虽然我们无数次的走过,但从没人数过)。分左右两边,中间几个平台种了好多棵“罗汉松”,“花工组”的师傅们用麻绳把树枝捆扎成一层一层呈宝塔形。小伙伴们听说“罗汉松”的果实会结出小罗汉,多次悄悄去寻找均无果,只得失望而归。
那时的“元旦”节晚上,学院都会在“中心花园”举办除夕游园活动,(因为春节时已经放寒假,大学生们都要回家过年。)每到这个时候,小伙伴们都高兴的奔走相告,提前去探视活动布置情况。活动现场的树上挂满了彩灯、彩纸条、红灯笼......,每一项活动处都有漂亮的彩色海报板,介绍活动规则及获奖情况。夜幕降临,游园活动开始了,“中心花园”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不分老师、学生,大人、娃娃,都走出家门,来参加游园活动,中心花园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最兴奋的还要数我们这些小娃娃了,穿梭于各种活动之间,排队拈玻璃弹子、蒙眼摸“福”字、蒙眼敲锣、猜谜语......,欣喜的获得若干书签、歌片、明信片等奖品,回家放在盒子里珍藏起来,保存至今......。
“中心花园”的标志性建筑是喷水池,我们从小到大但凡是在“中心花园”拍的照片,背景里必定有喷水池。喷水池平时是不放水的,听说是因为一次有个小孩不小心滑落池里,幸好及时捞上来了,只有逢重要时日把池子清洗干净后会喷水。每当喷水池喷水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相约一起结伴去观赏。喷水池里一大两小三个形似莲花座的石雕顶端朝天喷出高高的水柱,然后呈弧形四散洒落下来,晶莹的水珠从水池里的睡莲叶子上滚到水池里,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站在喷水池边,迎着风,仰起头,闭上眼,任风儿把细细的水雾吹洒在脸上,那感觉真是惬意。
记得当年我们下乡当知青前夕,一拨小伙伴还在喷水池合影留念,遗憾的是那张照片我翻箱倒柜都没找到,记得有琪琪、敬仪、慧、亚玲......。
图左:1983年,儿子快满一岁时开始学习走路,放到地上就不愿意起来。时值七月,夏日炎炎,长时间的弯腰牵他学走路,我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衣服湿透。后来灵机一动,等到晚饭后太阳落山了,带他到中心花园喷水池,让他站在石台阶上,我左手搂着他的腰,右手牵着他的小手,一圈一圈的绕着喷水池走,这样他高兴,我的腰也解放了。(这是一位拿相机的老师在中心花园拍风景,见我们练习走路,主动给我们拍的照。第二天他又专门给我们送照片来,谢谢啦)。
图右:2018年端阳节,兄弟姐妹们在川师南大门美食街聚会,饭后去小弟家继续节日狂欢。自从父母相继去世后,我们就很少回川师去了。来到熟悉的环境,我很想回去看看。儿子儿媳就陪我去川师转转(儿媳也是川师毕业的)。我们来到中心花园喷水池,说起当年儿子学走路的趣事,儿子搂着我坐在那时候学走路的石阶上,儿媳对准母子俩按下了快门。
日月更迭,时光流转。 时隔三十余年的两张照片,很有意义。儿子小的时候,我搂着他,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在我老了,他搂着我,共度平安幸福的日子。
这是2003年老爸满八十大寿时,全家人在中心花园合影留念。这也是全家最后在中心花园的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